《救命!预防和逆转致命疾病的科学饮食》第七章:远离高血压(笔记分享)

舒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今天打开手机,日落的海面铺满整个屏幕,橙红的余晖像一层温柔的滤镜,盖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那股微咸的海风。屏幕上浮着一句话:“最困难之时,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之日。”我盯着它看了好久,忽然觉得,这不正是我对抗高血压的写照吗?从体检报告上那个刺眼的数字开始,我一路摸索,直到在“欧阳养学苑”的读书打卡里,遇见了格雷格医生的《救命》。长按那个小小的二维码,像是按下了健康的重启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七章讲的是高血压,但读着读着,我才发现,它讲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一种选择——我们每天在餐桌上做的选择。格雷格医生用一场高血压试验,揭开了饮食与健康之间最直接的联系。他提到尼亚加拉的居民,他们不是靠药罐子活到老,而是靠一餐一饭的智慧。全谷物、蔬菜、水果,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竟成了他们血管的守护者。我开始明白,高血压不是命运的判决,而是一次提醒:该换种活法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以前我总以为,血压120/80是医生随口一说的标准,直到看到那个115/75的读数被定义为“理想状态”,我才意识到,健康是有刻度的。收缩压是心脏跳动时的压力,舒张压是它休息时的喘息。当这两个数字悄悄爬升,眼睛、肾脏、大脑的血管就在无声中受损。脑出血、中风、心脏病——这些词听起来遥远,却可能藏在每一顿重口味的晚餐背后。美国心脏协会的标准不是吓唬人的,它是警钟,敲在我每一次想多加一勺盐的手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格雷格医生的建议简单得让人想哭:多吃水果、全谷物、坚果、蔬菜。不是少吃肉,而是多吃植物。他说,这些食物的选择,每年能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我开始翻冰箱,把火腿肠、方便面这些“隐形盐大户”清理出去。酱油、蚝油也不再豪放地倒,连炒菜都改成了蒸煮。起初觉得寡淡,可几天后,味蕾竟开始怀念食物本来的味道。原来,我们不是爱吃咸,只是太久没尝过真正的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最让我震惊的是那项研究:每天三份全谷物,降压效果竟不输降压药,而且没有头晕、乏力那些副作用。我忽然觉得,药片再厉害,也比不上一碗糙米饭来得踏实。我们总想着靠药解决问题,却忘了身体本就懂得自愈,只要给它对的原料。全谷物不是药,但它像一位沉默的医生,每天在肠道里巡逻,清理垃圾,稳住血压。我开始在早餐加燕麦,午餐换糙米,连零食都换成全麦饼干。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活得更有底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读完这一章,我终于懂了格雷格医生的用心。高血压不是老了就该有的“正常现象”,肯尼亚农村的居民七八十岁血压还稳如少年,他们没吃过降压药,只吃天然的全植物食物。这哪是医学奇迹?这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我们被加工食品、快节奏和重口味绑架太久,忘了该怎么吃饭。现在,我想把这份清醒带回去——从下一顿饭开始,用低钠、全植物的饮食,重新定义自己的健康。毕竟,活着不是为了吃药,而是为了好好吃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