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王道

胜者唯惶

<p class="ql-block">原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p><p class="ql-block">译文: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p><p class="ql-block">“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兴”是兴起,是动词。“灭国”就是已灭的诸侯之国,国是诸侯的国家。“继绝世”,世是讲卿大夫,比诸侯要降一级,绝是绝了祭祀的这些贤卿大夫。他们如果是祭祀断绝了,这家也就不成家了,所以要为他们立后,以便祭祀可以保持长远。“举逸民”,举是举用,逸民是隐居的,但是很有才华的、超逸的人,这叫逸民。他不想出来做事,你不请他,他绝对不会出来;你要请他,他还要看现在适不适合出来。如果天下有道他才出来,遇到明君了他才会出来。如果天下无道,昏君在位,他就不出来,隐居山林,这是逸民,贤人。</p><p class="ql-block">兴灭国,对诸侯、已灭的诸侯,我们要扶持他、兴起他,这样让其它诸侯看到了心也安。这个天子有道义、有情义,真的到哪一天我有灾难了,他也会扶持我的,所以他会甘心情愿为天子服务。继绝世,这对卿大夫,帮他们立嗣,卿大夫心就会忠诚了。举逸民,这个逸民能报知遇之恩。所以如此,“天下之民归心焉”,民心自然归服。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国家安定繁荣关键是看民心,不是看你的军事实力,不是看你的经济实力,也不看你的外交策略,关键问题就是民心,国以民为本。古人讲,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就像船一样,小船在海里头漂,大海就是民,你要是能够让民心归顺,海就平了,没有风、没有浪,你就安稳了,坐享太平。要是民心不平、多怨、不服你,那就兴风作浪来了,船就要翻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古人虽是帝王制度,却是民本的思想,你看自尧舜禹汤一直下来,都是如此,到清朝还是如此。而历朝历代的历史也证明这一点,如果天子失掉民心了,这个朝代就肯定会被推翻。</p><p class="ql-block">“所重,民,食,丧,祭”。帝王重视的这四条,孔子在这总结怎么做好帝王。</p><p class="ql-block">“尧曰第一章”就是讲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也不离修身,修、齐、治、平。凡是不能修身,只是在制度上、在方法上去琢磨、去考虑、去用功夫,不行,这叫舍本逐末。本是身,《大学》上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的根本失掉了,你去追逐末,末就是怎么齐家、怎么治国、怎么平天下这些策略方法,搞形式,往往没有效果。修身之根本前面也说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这是古圣先王的修身要诀。有了这个根本才能谈到这些治国的方法。后面孔子说的这个话就是在本上衍生出来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离根本。这里说的帝王所重视的四条:“民,食,丧,祭”。民就是人民。食,粮食,现在讲的菜篮子工程,让人民有温饱,有小康的水平,吃得上饭,衣食无忧了,民心才能安。丧、祭都是讲礼,丧礼和祭礼。礼仪非常重要,这是教育。所以过去你看宰相底下设了很多部,第一个部,最重要的部就是礼部,礼部就是现在讲的教育部,教什么?主要是教礼,教怎么做人。</p><p class="ql-block">孔安国在这里的批注说,“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这个批注很好。重民,人民是帝王之为政的根本,国之本。现在国家领导人也这么提倡,说以人为本,这就是基于古圣先贤治国的思想。人就是人民,领导要一切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说毛泽东提出来的,早就有了。过去就有谚语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而且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重食,就是重经济建设。所谓“民以食为天”,有得吃才能安,这是一般普通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就会造反的。历个朝代到最后为什么人民会造反?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所以就闹革命。所以这个一定要重视,民之命也,没有吃的当然他命就没了,这对普通人是这么说。真正对于圣贤君子,孔子的要求就不是这样,孔子要求什么?“君子谋道不谋食”。追求的是道,不要追求食,宁愿饿死也不能离开道。所谓“无终食之间违仁”,违背仁,吃饭这么短的时间都不能违背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是闲忙,造次是忙的时候,颠沛是流离失所的时候,吃不上饭的时候,即使这样的处境也不能违背仁,始终谨守着仁道,这是对君子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一般人他没认识到这点,要慢慢教育,但首先你得让他得到温饱,所谓“法轮未转食轮先”,他得吃饱了才能好好听你讲。所以经济富裕重要,先把大家的心给定下来了。但是不能只搞经济建设,更重要的你要有精神文明,光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不行。精神文明就是后面讲的要重丧、重祭。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这是讲精神文明建设,要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教孝道。《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开始。丧礼、祭礼,都是教孝道的,丧礼尽哀。《孝经》上说,“丧则致其哀”,致其哀就是尽哀,尽到哀思。“祭则致其严”,严就是庄严,致敬的意思。这都是孝心的培养,教民以德。所以帝王所重的四桩事,民、食、丧、祭,既有养民,更有教民。没有教育不行,教育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这才能够让社会持久繁荣。</p><p class="ql-block">最后说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意思是说宽厚待人则得众人的归附,“得众”,得到很多人的归附,很多人帮忙,你得宽厚待人。信实来待人就得到人的信任,“民任”就是人民信任。一个领导、政府要信实,说到做到。</p><p class="ql-block">“敏则有功”,敏是办事敏捷,办事敏捷才有成功。如果拖拖拉拉,就很难成功。往往做事错过机会,再找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要敏捷,善于把握好机会。“公则说”,公是公平,这是讲为政。为政者如果是公平的,那么民心就悦服,“说”是喜悦的悦字,通假字,人民百姓心悦诚服。这是什么?做帝王的没有偏私,人民自然就心服口服。在《尚书.洪范》里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荡荡是博大的样子,平平是平等,没有偏斜,无偏无党,没有偏私,这个党也是指结党营私。做为一个领导、在位的人,他心地广大,就是他不想自己,想着天下人、想着百姓,这就荡荡。他的为政之道叫王道。如果只想自己的利益,甚至只想自己一国的利益,不想天下万民的利益,那么他不叫王道。即使是他很强大,他出兵可以打小国,把小国征服,这不叫王道,叫霸道。为什么?他有偏有党,有私心,不平等。王道什么?大国小国都平等,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平等对待,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整一章五个小节,我们就讲到这。这一章可以说是总结了“二帝三王”他们的政治思想。二帝是尧、舜,三王是禹王、汤王、武王。你看古圣先王传下来的道,孔子在这里做总结,先把心法和盘托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我和天下是一不是二,心法托出来了,然后再告诉你具体怎么做的方法。这是治国平天下的要道。</p><p class="ql-block">蕅益大师在这里批注说,“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脉,历历可考”。所以代代帝王那种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那种血脉在这里就看到了。从尧王到舜王、到禹王、到汤王、到武王,最后孔子做总结,它由祖祖相传下来的。中国的圣贤道统总结起来,蕅益大师总结了四个字,叫“修己以敬”。这不是蕅益大师作的,孔子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汤武都是这个大道。不仅是领导人要这么做,每一个人都要这么做。即使是庶民,平民老百姓也有这一分责任和义务,帮助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古人讲“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很卑下,不敢不为国分忧。范仲淹讲的,在朝的时候忧其民,在野的时候忧其君。我们怎么样来做?只有修己,自己把自己修好。用什么修?用诚敬修。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圆满,那你这功德就圆满了。自己也修好了,家也齐了,国家也安定了,天下也和谐了,甚至宇宙大同。这就是帝王的道脉,古圣贤王的道脉。</p><p class="ql-block">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