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上古时期最主要的史诗之一是“羿”的史诗,“后羿”的“羿”。关于“羿”,有人主张古代有两个“羿”,我们熟悉的“后羿”是传说中夏王朝东部的一个部落首领;而射了太阳、娶了嫦娥的那个叫“大羿”。这些说法都有浓重的传说色彩,真假难辨。我们可以做的,是深入传说背后分析中国古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与古希腊史诗不一样,“羿”的史诗属于农耕定居文明,在中国各地,甚至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老的农耕区都可以找到同伴。尽管“羿”的史诗记载早已零落成泥,但它对中国文化、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亚欧大陆上诞生了很多史诗。作者认为,这些史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游牧文明的“战马英雄”史诗,一类是农业文明的“太阳英雄”史诗。</p><p class="ql-block">叶舒宪教授提到一个有趣的洞见,神话的本质在于先民对事物的象征性解释。由于他们不掌握抽象的词汇、繁复的逻辑,所以需要用想象来完成解释,最常用的方法是类比。类比是神话创造的原则,也是语言创造的原则 。</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作者叶舒宪教授了解了世界上的史诗。充满战争的“英雄时代”,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因此记录英雄事迹的史诗,便成为我们了解文明萌芽期的窗口。</p><p class="ql-block">作者把世界上的史诗分为“战马英雄”类和“太阳英雄”类。上古中国属于农耕定居区,因此孕育了“太阳英雄”史诗。由于中国人倾向记录现实历史,如今并没有完整的史诗留存下来。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中原地区以及周边许多农耕区找到史诗的碎片,这关键的就是有关“英雄射日”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留下了精彩的故事,也启发了古人对生死这个终极命题的思考与解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