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弓乙图版道德经,实乃《道德经》之释文也。是书囊括万教义理,汇于一处,欲使浩瀚各宗教之说,以此为基后,本人又重为释解诸教典籍。然此鸿篇巨制,其上册乃诸教释解之基,而后可据此重译诸教典籍,遂有中、下二册之续,合为全书三卷,以成完璧也。</p><p class="ql-block">人之一生,生死茫茫,朝生暮死,春来冬去,夏秋往复,不觉尔今三十有二也,欲趁身亡之际,留予此作使与修行之人,有所明悟也。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兹不复赘,我等同入弓乙图版道德经以探古人体道之奥。夫《弓乙图》者,非为我之异说,乃《道德经》之玄妙之解也。是书也,图也,此图汇三教之精微,融百家之奥旨,可使诸子百家之汪洋,以此为基,晦涩古文可重为训解。 上册乃所说乃诸教之基,含太极,八卦,河图,洛书,佛教,基督等教,今不揣浅陋,请与诸君共探玄妙之门。《道德经》开篇既明首义,揭示宇宙万有之状态,其理与传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演化,若合符节。然经文仅以“道”、“名”二端为喻,以示其变。盖第一章之要旨,在教人观物之法,不可偏执于一端。当察其阴阳,辨其昼夜,审其四时,考其古今,明其正反,穷其变化。</p><p class="ql-block">经文开篇即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言直指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相,生化往复之理也。 夫物之始,浑然一体,动而生两仪。及其成也,万象森罗,品物流形。如有理可言,而有理不可言;有理可文,而有理又不可文也,此即所谓,一阴一阳之道也。可道者为阳,不可道者为阴。阴阳相推,而生四象:老阳、少阴、少阳、老阴。其变如环,无端无倪。昔之不可言者,今或可言;今之可言者,后或复晦。此仅就可道、不可道而言之。又有可表、不可表之变,是故同于八卦、六十四相之理,由是而成。盖以文字述之,则繁复难尽,故太极之图,以简驭繁,以小见大,纳万物之理于方寸之间,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p><p class="ql-block">若夫八卦之名,与其方位、四时之配,乃缘物之演化,便于理解而设也。圣人作经,其旨唯在令人了悟此数种状态而已。又恐众生未悟,故设数喻以明之。如“名可名,非常名”。万物之间,状态万千,每一状态复生万果。有可以言辞辨析者,亦有不可以言辞辨析者;有可以名相区分者,亦有不可以名相区分者。 再如不可以言辞命名者,若如天地之大,从有到无的过程,难易之间的过度,长短之间区别,高下的对比,大小的区别,内外的不同,此二态及万态之源,其演化之初,与其全体,皆自虚无而生妙有,复自妙有而归虚无。此一系列之变,其关系错综。说无者,由时而生;有者,有时而灭。虽今无,后或有;或今无,后亦无。然与他物相遇,复生新物。凡此种种,随时而化,一时之间,亦难尽言其理也,如月之盈亏,各自道之显隐,又似人生代续,若物之生灭。皆共其理一也。又如可以言辞命名者,则吾人知此物及其诸态演化中,种种行为,暂以一名代之。此行为,如善或恶、似大似小,如美如丑……此乃可为一,可理解为大的一种状态。</p><p class="ql-block">于此大状态中,复生万物、百行、众态之间随着时间的演化过程,此即“无名,天地之始”也。 是以心澄若水无欲无求,则可观诸事物其中之玄妙,如善如恶,如恶转善,善转恶,恶转善又复生恶,此理同两仪四象八卦演化同理也。又如念动如尘,随喜建功,则可察其边界,或为恶而抑恶,或为恶而不自知,随波逐流同水随物之所变,或为有色无色,或为雾为气,或为雪为冰,或为大为小,为缓为急。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无论是有欲之心,或常人之有心,或中道之心,皆源于此。其别唯在名相、观时、机缘、形体之异。吾人以诸心观物化之理,皆奇妙而意趣盎然。深察万物众生演化规律中,诸玄妙与不足之关系,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故,开篇即解太极八卦之化,乃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复生八,往复循环,生生不息。此与俗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理同一也。明此演化,再观弓乙之图。其图三色,可直观为三太极之倍增演化,即一生二、二生三,正反合为六态,乃传统太极之基。</p><p class="ql-block">盖因传统太极,意蕴深邃,虽至简之极,然我等凡夫难以直观,故特创此图,与传统太极之图演化之理无有任何有异也,反而更简之同时复又三重升级也,此升级乃为后续之河图洛书,卍字演化之理共通也,既此图可含诸教之演化理也。故本人以弓乙图为津梁,助人悟解,于人生须臾之间,生命差那时间内有所明悟,不枉此生此行也。弓乙玄言歌如下:方便法门之所说,应缘而生随时变。过去已逝,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万法因缘有定无定,何须执名有道无道。两仪轮转,往复无穷。四象八卦,复归两仪。朝曦初上,暮霭渐沉。弦月西坠,新轮东升。四时更迭,寒暑相寻。循环往复,两仪本性。明了此篇所示语,则知我言不虚妄。难晓太极八卦理,且看弓乙三色图。大小内外有虚实,长短高低同太极。</p><p class="ql-block">盖此图之旨,非徒在象,尤在理也。旨在破万教之畛域,融诸族之藩篱,使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纳涓滴以成江海,此个体之一入整体之一也;托江海以润涓滴,此整体之一成个体之一也。由是,超乎教门,泯乎种族,共建大同之世,共享昌盛之果。此超宗教之宏愿,乃可致万邦协和,长盛不衰之盛景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