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逆转和预防致命疾病的科学饮食》第四章:远离消化道癌(笔记分享)

舒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月的海风仿佛吹进了这个界面,蓝天白云下,81.82%的进度条像是一份无声的鼓励。这不仅是打卡,更像是一场和自己的约定——为了远离那些潜伏在生活里的健康威胁,尤其是消化道癌症。我开始认真读格雷格医生写的《救命!逆转和预防致命疾病的科学饮食》,第四章的内容,彻底改变了我对“吃”的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来我们每天放进嘴里的东西,可能正是决定肠道命运的关键。书里讲到结肠直肠癌时,没有吓唬人,而是用数据说话:饮食结构越偏向动物性食品,风险就越高。而像印度这样植物性饮食为主的地方,消化道癌症发病率明显偏低。这并不是偶然,而是长期饮食选择的结果。最让我惊讶的是,某些维生素和营养素,比如植酸,并非“反营养”,反而是天然的抗癌战士。过去我一直以为它会影响矿物质吸收,干脆避而远之,没想到它在抑制癌细胞生长方面竟有奇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肠道,居然是我们身体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摊开能有好几千平方米,比皮肤和肺加起来还大。可我们却常常忽略它的呼救。书中提到,绝大多数消化道癌症并非天生注定,真正推波助澜的,是日复一日的饮食习惯。红肉、加工肉制品、高脂饮食,像慢火炖煮一样侵蚀着肠壁;而姜黄素、膳食纤维这些来自天然植物的成分,则像清洁工加保安,一边抗炎抗氧化,一边加快废物排出。我开始明白,保护肠道,不是靠某一种“神药”,而是靠每一餐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于是我也悄悄调整了餐桌。早餐不再只是面包牛奶,而是加了一勺姜黄粉的燕麦粥,颜色金黄得像晨光洒在海面。豆类成了常客,黑豆、鹰嘴豆轮着来,听说它们不仅能提供抗氧化物,还能稳住骨骼健康。最明显的变化是蔬菜量翻倍了,尤其是全蔬类——带皮的胡萝卜、整根的西兰花、连皮吃的苹果。纤维多了,排便顺畅了,连带着整个人都轻盈起来。原来所谓“抗癌饮食”,并不需要极端节食或 exotic 食材,它就藏在这些朴素又实在的改变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此同时,我也开始警惕那些习以为常的“美味陷阱”。烧烤香喷喷,可烧焦的部分真不是风味,是潜在的致癌物。以前我总爱把肉直接放炭火上烤,现在学会了先腌制、再低温烹饪,尽量避免高温直烧。动物性产品的摄入也减少了,不是完全不吃,而是不再把它当主角。取而代之的是满满一盘五彩斑斓的植物食材,每一口都像是在为肠道筑一道防护墙。渐渐地,我发现口味也在变化——曾经觉得清淡无味的蒸煮菜,现在吃起来反而更觉鲜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除了吃,生活节奏也在调整。我预约了人生第一次大肠镜检查,虽然有点紧张,但想到这是预防结肠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心里就踏实了许多。酒喝得少了,烟从来没碰过,运动也重新提上日程——每天快走半小时,周末去郊外秋游。体重慢慢回归正常范围,那种久坐后的腹胀感也消失了。原来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无数个小决定叠加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读完这一章,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的身体比想象中更聪明,也更脆弱。它会默默承受错误的饮食方式多年,直到某一天突然亮起红灯。但幸运的是,只要愿意改变,它也会迅速回应。格雷格医生说的没错,真正的防线,不在医院,而在厨房。一顿饭、一杯水、一次运动、一次筛查,都是我们为自己打出的“健康组合拳”。我不再觉得预防癌症是遥远的事,它就在此刻,在我手中的这碗杂粮饭里,在我选择步行上班的那条小路上,在每一次对身体发出信号的倾听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