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生命托举高龄老人:多维度支持体系的文献综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引言</p><p class="ql-block">全球人口老龄化不可逆,保障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与生命尊严已成各国共同课题。据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数据,2050年亚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将占四分之一;中国2021年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9%),2032年这一比例将突破20%,进入超老龄化阶段。</p><p class="ql-block">“特别长寿的老人,几乎都是子女用生命在托举”的现象引人深思。这既体现传统孝道,更暴露社会支持体系缺陷——失能失智老人生命延长的背后,是家庭照护者牺牲健康、职业与生活的沉重代价。</p><p class="ql-block">本文立足该现象,梳理文献与案例,剖析家庭照护困境,探讨健康支持、终末期关怀、社会支持多维体系,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家庭照护的现实困境:生命与生命的沉重交换</p><p class="ql-block">传统认知中,长寿老人是家族福报,但背后是照护者的无声牺牲。随着老龄化加深,“以生命托举生命”成为失能长寿老人家庭的常态。</p><p class="ql-block">2.1 身心透支的照护现实</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教授胡泳为照顾80多岁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母亲,放下事业化身24小时“全职保姆”,日常被基础照护填满,坦言过程“煎熬且偶有崩溃”,即便高知家庭也难抵长期照护的身心重压。</p><p class="ql-block">更普遍的“以老护老”困境中,101岁卧床老人的61岁女儿,自55岁退休后“基本未出门”,除买菜外“活成孤岛”,老人“摔倒、骨折、痊愈”的循环耗尽其晚年。</p><p class="ql-block">照护分工还存在性别不公:香港超八成家庭照护者是女性,近半数为60岁以上老人;部分单身女儿因照护无法全职工作致收入锐减,80多岁女性仍可能承担数倍于男性的家务,加剧其弱势地位。</p><p class="ql-block">2.2 经济负担与医疗压力</p><p class="ql-block">照护失能老人经济成本高昂。专业照护费用不菲,但依赖津贴与养老金的老人中,仅不足两成认为收入够用;家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每月照护开支常占收入三成以上,完全失能者开支占比超六成。</p><p class="ql-block">农村地区困境更突出:多数养老机构拒收失能老人,少数接收机构月费(2000-3500元)对农村家庭是重负;加之老人固守“无子女才去养老院”观念,双重压力让家庭不堪重负。</p><p class="ql-block">医疗数据更显残酷:72岁心脏支架手术患者术后存活率达85%,但其陪护子女突发心梗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照护者面临不可逆的生理损伤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多维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从个体责任到社会共担</p><p class="ql-block">应对家庭照护重压,需构建多元协同支持体系,整合政府、社区、市场资源,形成老龄化治理网络。</p><p class="ql-block">3.1 社会支持与政策创新</p><p class="ql-block">2025年全国老龄办遴选的94个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从机制、环境、服务等七大维度提供地方经验。</p><p class="ql-block">重庆以数字化赋能养老:人社局“乐享退休”品牌为30万临退休人员提供预审服务,绿色通道“即时支付”89万人次,养老金“免申即享”覆盖23万余人,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p><p class="ql-block">山东通过政策推动老人社会参与:《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实施意见》明确,3-4年内建成完善的参与体系,通过12项任务推动老人从“被动受助”转向“积极共生”。</p><p class="ql-block">3.2 健康支持与整合照护</p><p class="ql-block">湖南汝城构建“心理关爱为核心、中医药为基础、生态资源为脉络、党建为引领”的“医康养”体系,将实用中医药技术下沉基层,心理评估融入诊疗流程,化解老人对“心理问题”的抵触。目前已完成2.26万人次老年心理测评,服务覆盖全县乡镇,85%行政村可提供基础心理服务。</p><p class="ql-block">香港大学“JCJoyAge2”计划则培训专业人员与同伴支持者,为抑郁风险老人提供协同阶梯式护理,既改善老人心理状态,又强化社区服务能力。</p><p class="ql-block">3.3 科技赋能与社区支持</p><p class="ql-block">科技为照护减负:部分地区推广智能呼叫器、健康监测设备,让老人紧急时可及时求助,为照护者“松绑”;部分乡镇卫生院接收失能老人,医生每日查房,兼顾照护需求与资源利用效率。</p><p class="ql-block">社区发挥枢纽作用:建立独居老人动态档案、发展“市-区-社区-居家”四级邻里互助、推进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支持老人与照护者”的友好环境。针对不同独居老人,为有子女有配偶但躯体健康差的提供紧急救助与家庭支持,为有子女无配偶但精神风险高的开展心理辅导与结对关怀,为无子女无配偶但适应力弱的促进社区参与与邻里互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生命终末期的尊严守护:安宁疗护的发展与创新</p><p class="ql-block">生命终章,让老人“有尊严、少痛苦”离开是“生命托举”的关键一环。近年安宁疗护在我国快速发展,形成多元本土化模式。</p><p class="ql-block">4.1 安宁疗护的标准化与体系化</p><p class="ql-block">2025年新版《安宁疗护实践指南》将13大症状纳入标准化管理,推动服务从“镇痛”转向“全人关怀”,明确“预期生存期≤6个月”为介入时机,由多学科团队定制覆盖症状控制、心理支持与家属辅导的方案。</p><p class="ql-block">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科“四全照顾”模式颇具代表性:“全人”关注患者多维度需求,“全家”延伸照护至家属,“全程”覆盖全周期,“全队”汇聚多专业力量;其“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开放日活动,让公众直观感受安宁疗护理念。</p><p class="ql-block">4.2 生命尊严的本土化实践</p><p class="ql-block">宁波鄞州区“银丝金剪”义工队十年间完成56次临终老人理发的“特殊送别”,冲破“晦气”偏见。2023年5月,义工队为抗美援朝老兵理发,帮家属实现“让老人干干净净告别”的心愿,彰显生命终点的细节尊重。</p><p class="ql-block">“四道人生”(道谢、道歉、道爱、道别)是安宁疗护的重要实践,社工师借真实故事引导患者与家属直面人生课题,既添终章安详,又教会珍惜当下。在服务中,医生与护士负责药物、非药物干预等症状控制工作,心理咨询师与社工开展话疗、生命教育等心理支持,社工与伦理顾问则提供沟通指导、哀伤辅导等家庭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未来挑战与展望</p><p class="ql-block">我国老年支持体系建设虽有进展,但面对老龄化加速,仍存诸多瓶颈,需明确方向突破。</p><p class="ql-block">5.1 现有支持体系的不足</p><p class="ql-block">资源短缺是首要难题:安宁床位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农村失能老人“入院难、费用高”困境未缓解;全球每8人就有1人需终末期照护,但安宁疗护覆盖率不足15%,健康公平短板突出。</p><p class="ql-block">支付机制不完善制约可及性:医保对长期照护与安宁疗护覆盖不足,城乡服务差距大,照护高成本与家庭支付能力有限的矛盾,易致家庭“照护致贫”。</p><p class="ql-block">传统观念成无形障碍:“孝道文化”让部分人难接受“不全力延寿”,社会对“死亡”的避讳使生前预嘱等理念难普及,“生前预嘱”仍被视为“冰冷名词”。</p><p class="ql-block">5.2 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p><p class="ql-block">政策与资源整合层面,需构建“分类保障、全程关怀、社会协同”三维体系:建立精准分层干预机制,强化终末期人文关怀保障“优逝权”,推进韧性社区建设激活老年潜力。联合国人口基金亚太地区主任皮奥·史密斯指出,中国将老龄化治理纳入规划、提升老人参与度、破解“数字鸿沟”的经验,为亚太地区提供重要参照。</p><p class="ql-block">服务模式创新层面,深化“医康养”融合,借鉴汝城“心理+中医药”经验;参考山东政策,通过扩大老人参与、完善基层组织等,推动老人从“被动受助”转向“积极共生”。</p><p class="ql-block">文化观念引导层面,需加强生命与死亡教育,重构孝道内涵。海医安宁开放日活动提供了良好范本,通过沉浸式体验打破医疗神秘感,为安宁疗护推广营造友善文化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结论</p><p class="ql-block">“特别长寿的老人,几乎都是子女用生命在托举”既反映老龄化压力,也暴露家庭伦理与资源的平衡难题。本文梳理文献与案例,揭示家庭照护困境,总结多维支持实践,指出现存挑战。</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生命托举”不应是子女孤独负重,而需家庭、社区、社会与政府共担责任。唯有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才能让长寿成“文明象征”、照护成“社会团结表达”、生命终点有“尊严守护”。</p><p class="ql-block">正如“银丝金剪”义工队所言:“生命哪有什么‘晦气’,只有该被尊重的尊严。”在老龄化加深的当下,我们既要延长生命长度,更要保障生命质量,让每个生命从起点到终点都有尊严与温暖——这是对当下高龄老人的承诺,也是对未来每个“将成老人的我们”的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