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九鼎

胜者唯惶

<p class="ql-block">原文: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p><p class="ql-block">译文: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p><p class="ql-block">“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一小节是周武王伐纣时的誓众之词。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帝王,也是昏君,无道、淫乱、无恶不作,民怨极深。所以周武王顺民心,行天道,起来革命。他在这里说“周有大赉”,赉作赐字讲,赐予的赐,就是天给他的赐予,周家有天的大赐,受到天的丰厚赏赐。什么赏赐?“善人是富”,意思是说善人很多,周家人才济济,个个都是有德有才。在《尚书.泰誓篇》,武王曾经说过,“予有乱臣十人”。前面“泰伯第八”也引用了这句话,武王说的。这个乱臣的“乱”字是治理的意思,就是武王说我有能治国安邦的大臣十个人,都是大人才。所以善人是富,很多。贤臣又遇明君,那真的成就一番大事业。明君是圣人,完全没有私心,以国家、百姓为忧。</p><p class="ql-block">“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也是《尚书.泰誓篇》当中的话。根据《皇侃义疏》的解释,大意是说,虽有周家最亲的人,但若不善则被废除;虽不是周家的亲戚,然而他是个仁者,也必重用他。所以亲人不如仁人,人是贤德之人,这是正式提出来的任人唯贤的道理。用人不是说只用亲人,跟自己关系好的人,而是用贤者,这很重要。如果任人唯亲,就麻烦了,结党营私了,那人民就苦了。人民苦了,国家社稷就不保了。</p><p class="ql-block">孔安国批注《论语》当中是这么说的,“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谓箕子、微子,来则用之”,这是举例说明。周家人如果是亲人,但是不贤不忠的人,不贤的,他没有道德、没有品性、没有才华、没有能力,这种人就不用。你用了占了位子,真的贤人就用不上,不用。不忠呢?比不贤就更差了,不忠是他起来造反、叛逆,那就诛之,不能客气。管蔡是也,管蔡二人是武王的弟弟,他们俩就是不贤不忠,武王死了以后他们造反,周公起兵给降服,后来就把他们诛杀。</p><p class="ql-block">仁人不一定是亲人,谓箕子、微子,这两个人是原来商朝的大臣。箕子是纣王的叔父,跟纣王是亲戚,亲叔父。他看到纣王荒淫无道,所以就带着商代的礼仪制度离开了纣王,相传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所以箕子可以说是朝鲜的始祖了。后来周武王建了周朝,还承认箕子,把朝鲜那块地封给他,任他做那边的国君,这就用之。微子呢?微子是纣王的兄长,同是帝乙的儿子,同父异母的兄弟。微子比较大,但是他是庶出,不是正室所出。纣是正室所出,所以帝位传给了纣。纣无道,众叛亲离,所以微子也就离开了。离开以后,周武王伐纣成功,微子把自己绑起来,到武王那里投降,等于归附圣明的君主。后来管蔡叛乱,当时周公平定了叛乱之后,成王,就是武王的儿子成王,就封微子做宋国的国君,而且让他继承殷商的祭祀,因为他是属于殷商的后代,甚至准许他用天子的礼乐来祭祀祖先。这是来则用之,来就是你归附就用你。这是孔安国《论语》的批注。</p><p class="ql-block">底下还是武王说的,“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百姓是天下的众民,百那是虚指的,不是数目字。实际上中国的姓氏不止一百,过去有“百家姓”这一篇文。但实际上的考证,中国姓氏有多少?现在发现有二万四千多个。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教授他多年去查找、去考证,汇集起来的《中国姓氏大辞典》里面,我们看到有二万四千个姓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包括少数民族的姓氏,所以应该叫万姓。中华民族真的是个多元、多民族的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祭祀祖先,从黄帝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现在四千五百年,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祖先,都要祭祀。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要想社会和谐,民心淳朴厚道,慎终追远,不忘先祖,这就是很好的一种</p><p class="ql-block">武王在这里讲百姓如果有过失,前面讲的“万方有罪”,跟这里讲“百姓有过”一个意思。罪跟过稍有不同,罪是有心做的错误,叫罪,过是无心犯的。百姓即使有过失,过失在我一个人,算在我头上。我要改过自新,我不追究百姓的过错,甚至惩罚百姓,不可以,我是自己检讨。你看,武王跟汤王说的话异曲同工,一个意思。为什么他们都能说出这样的话?他们都证得圣人心法。圣人心法就是了知宇宙万物与我一体,他知道了。知道这个以后,所以他不会去责怪外面的人,因为根本没有外面的人,全是一个自己,一切外境都是我心变现的,我只去自责,在内心中改过。我自己真改了,外面的人跟着感化了。</p><p class="ql-block">“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一直到最后。我们先一句句来讲。这一节里头说的话,先儒都认为是孔子的话,《雪公讲要》里引证了不少,像《汉书.律历志》、《公羊传》等等。《公羊传》里的“何休注”都有这样的说法,也是孔子对于这些古圣先王的一段总结。总结他们所行的政法,就是他们的政治制度是怎么样的。通过把自己的行为修好了,把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那么就能够让天下人安定。</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讲,这里说到的“谨权量”,权是秤的意思,当秤字讲。秤物就要有秤才能够知道轻重。量是量物的器具,像斗、斛,这都是量物的器具。权和量加在一起就是度量衡。这个谨字就是谨慎,就是要统一的意思,要统一度量衡,而且在贸易当中还要公平,谨字含有这个意思。“审法度”,审是审查,法包括礼仪制度,所以法度合起来是指像车、服、旌旗等等的礼仪。外表的这些形式不得不审查,要如法,所谓贵贱有别。因为古代春秋时期都有五个阶级,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和庶民,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不可以乱穿。通过衣服上面的花纹、花色,你能判断他是属于哪个阶层,这是便于行礼。要不然分不出来,那就会乱礼。儒家非常讲究礼,“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礼,大家没有规矩,没有规矩社会就乱了,所以制定这些种种的礼仪制度,其实是让大家守规矩,社会不乱,有秩序,这是审法度。“修废官”,官是职位,做事要有相应的人来做,要任命给他一个职务,这是官。要找到合适的人做这个职务,这也要有慧眼,慧眼识英才,让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职、各行其道。这样的话,整个政治办得就井井有条,就不会乱了。所以,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就能够顺顺利利的实行了。从天子,就是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领导各行其政,团结一致,互相配合,这个政治也就非常的安定,而且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