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发展评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赵润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国教育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与“融通性”成为破局关键。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刚性分流,既加剧了“普高热、职教冷”的社会偏见和政策尴尬难题(趋势价值与现实需求脱节矛盾相违),也难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综合职业高中作为职普融通的重要载体,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承载着优化教育结构的使命,更肩负着实现教育公平、赋能学生多元成长的重任。有的人说是羞羞答答的一种纠偏行为。有人说这也是符合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一切分流不是人为的分流,它是由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作为支撑的。人为地强行分流学生家长社会和市场不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从国际起源与中国实践双重视角,梳理综合职业高中的政策演进脉络,深入剖析其发展动因与制度设计,同时结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综合职业能力理论等,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文中既直面当前综合职业高中在师资、课程、社会认知层面的现实困境,也借鉴美、芬、德等国的职普融通经验,最终对其未来发展路径作出展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望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关注职业教育的社会各界,提供一份理解综合职业高中价值、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参考,助力这一教育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真正成为衔接普职教育、培育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概念溯源与政策演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国际起源:美国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的理念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面临双轨制教育(学术轨道与职业轨道分离)导致的阶层固化问题。1918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提出“综合高中应同时满足升学与就业需求”,标志着综合高中模式的正式确立。美国通过在同一机构内开设学术课程(为大学升学准备)和职业课程(如机械、商业等),试图打破阶层壁垒,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模式对全球职业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中国实践:政策驱动下的制度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综合职业高中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9年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可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至高二”。2023年8月,三部委《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积极发展综合高中”;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将“办好综合高中”作为长期战略。这一制度创新旨在破解传统普职分流“非普即职”的刚性矛盾,为学生提供“高一普高课程+高二自主选择(保留普高学籍或转中职学籍)”的灵活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发展动因:国家战略与教育公平的双重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优化教育结构,适应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存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格局,但两者缺乏有效衔接。随着国家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对兼具学术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综合职业高中通过“学术课程+职业课程”的融合,培养既可通过高考升学,又能直接进入职场的学生,优化了人才供给结构。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通过“生涯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将职业规划与学术学习结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缓解人口压力,盘活教育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适龄学生减少,部分中职学校因招生不足面临关停风险。综合职业高中通过整合普职资源,将闲置校舍转型为综合教育机构,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为中考失利或后进不足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机会。例如,江西省2024年明确“省级原则上不再举办中等职业学校”,预示中职学校需通过转型综合高中或合并升级实现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破除社会偏见,促进教育公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观念中,“职高不如普高”的偏见导致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抵触情绪。综合职业高中通过“普高学籍+职业课程”的设计,允许学生在高一统一学习普高课程,高二根据兴趣选择路径,既保留了升学可能性,又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缓解了家长对“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例如,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通过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化雨春风桃李芳”的育人实践,获得辽宁省“雷锋精神育人”特色学校等荣誉,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制度设计: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学籍管理:“一次入学,多次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学生高一统一注册普通高中学籍,学习普高课程。高一下学期末,学生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继续保留普高学籍(备战高考)或转注中职学籍(进入专业学习通道)。例如,浙江部分综合高中试点“职普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可跨校选修课程,拓宽成长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课程设置:“学术+职业”双轨并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课程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基础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等,与普高课程接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职业导向课: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开设,如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实践技能课: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动手能力。例如,西安工业经济综合职业高中(弘业一路校区)开设“中高考冲刺班”“职高体验课”等,兼顾升学与就业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评价机制:多元出口与质量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建立“学术成绩+职业技能”双评价体系。学生可通过普通高考、高职单招、对口升学等途径升学,也可直接就业。多地要求综合高中录取分数不低于普通高中最低录取线,并规范招生行为,确保生源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理论支撑与专家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实践育人的本土化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等理念,为综合职业高中提供了理论支撑。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通过课题《中职学生德育内化机制的研究》,形成31万字的著作《化雨春风桃李芳》,系统总结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德育、心理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获得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学校等荣誉。该研究证明,综合职业高中可通过实践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职业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综合职业能力理论:企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提出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研究通过对600余名学生的调查发现,51.1%的学生交流能力不足,70.8%的学生合作能力待提升。企业调研显示,93.3%的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88.9%的企业强调团队精神。这一研究为综合职业高中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企业视角的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职普融通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基础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系统分析了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职普融通模式。例如,美国综合高中通过分科制(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芬兰通过“模块化课程”实现普职课程互通。该研究提出,中国综合职业高中需结合国情,建立“课程再造+联合教研”机制,提升教育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师资结构失衡:普职教师能力错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需同时具备普高文化课教师与职高专业课教师的条件。但现实中,职高专业课教师面临课程压缩、课时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需转岗教授普高课程,备课压力巨大;而普高文化课教师缺乏职教经验,难以胜任技能教学。例如,某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因学校要求提高高考成绩,心理压力陡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破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建立普职教师联合教研机制,通过定期交流提升教师跨领域教学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引入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弥补专业课师资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实施教师分层培训,针对普高文化课教师开展职教技能培训,针对职高专业课教师开展学术课程培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课程体系碎片化:普职融合流于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综合职业高中简单叠加普高与职高课程,未实现深度融合。例如,职业课程占比过低,无法体现职教特色;或文化课程难度不足,难以达到普高要求。此外,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学生实践机会有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破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构建“基础共享+专业分流”的课程体系,高一统一开设普高文化课,高二根据学生选择开设专业课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真实项目实践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提升课程实效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社会认知偏差:传统观念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政策力推综合职业高中,但家长对其认可度仍较低。许多家长认为综合职业高中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担心孩子无法获得理想升学或就业机会。这种观念导致综合职业高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破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成功案例展示综合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提升学校公信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推动企业参与办学,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增强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国际经验:职普融通的全球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美国:分轨制下的综合高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综合高中通过校内分组(学术组、职业组)实现普职融合,但20世纪70年代后因管理协作困难与教学质量争议,传统综合高中逐渐式微。当前,美国更强调“升学预备教育”与“生涯技术教育”的结合,通过选修制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例如,加州部分综合高中开设“医学预备课程”“工程预备课程”等,为学生提供职业导向的学术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芬兰:模块化课程与个性化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芬兰通过“国家核心课程+地方补充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实现普职课程互通。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术模块或职业模块,高中毕业后既可升学也可就业。例如,赫尔辛基部分高中开设“游戏设计”“可再生能源技术”等职业课程,与当地产业需求紧密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升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国通过“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的双元制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德国推动双元制向综合高中延伸,允许学生在高中阶段同时完成普高学业与职业培训。例如,巴伐利亚州部分综合高中与西门子、宝马等企业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汽车技术”等双元制课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未来展望:政策引领下的创新突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政策支持:从试点到推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层面将持续出台政策,推动综合职业高中从“探索”走向“推广”。例如,明确综合高中建设标准、规范学籍管理、加大财政投入等,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2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将综合职业高中纳入“十四五”国规教材评选范围,推动优质教材开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模式创新:个性化成长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将构建“多元化学习场域”,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例如,学生可在高一学习普高课程,高二进入企业实训,高三根据兴趣选择升学或就业。深圳艺术学校通过“远程智慧钢琴系统”连线国际大师,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高端职业培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社会认可:观念转变与品牌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综合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升学与就业市场的表现提升,社会对其认可度将逐步提高。学校需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优质教学、成功案例宣传等方式,改变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例如,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反哺教育”模式,培养新疆中职班学生的家国情怀,获得家长与社会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职业高中是中国教育体系深化改革的产物,其本质是“职普融通”的教育新生态。它既非传统普高,也非单纯职高,而是通过“延迟分流、多元出口”机制,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成长路径。尽管当前面临师资结构失衡、课程体系碎片化、社会认知偏差等挑战,但在国家政策支持、国际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推动下,综合职业高中有望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重要力量,为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日6:5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