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从网络修辞到公共伦理的深度解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赵润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中国公共话语体系中,“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早已超越简单的句子范畴,成为承载社会对善意、正义与公平之集体期待的文化符号。它从网络空间的零星传播起步,逐步渗透到媒体评论、政策讨论与公民对话中,既折射出社会对“善行被辜负”的焦虑,也凝聚着对“守护奉献者”的共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溯源与定型:从个人微博到公共话语的演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句话的起源,长期存在“古典文献说”“鲁迅说”与“当代网络说”三种说法,但史料与传播轨迹的考证,更支持其“当代网络凝练”的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核心源头:慕容雪村的微博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可追溯的最可靠早期版本,来自作家慕容雪村于2013年11月28日发布的微博。当时他针对社会中“奉献者遭冷遇”的现象,写下:“为众人抱火的,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为世界开辟道路的,不可使他困顿于荆棘。” 该微博因触及部分敏感讨论,发布后不久被删除,但已通过网友截图、转发形成初步传播——这种“删除后更广泛传播”的效应,反而让句子获得了超出普通博文的关注度,也为后续的“异文演变”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慕容雪村的原句更偏向现代白话,“抱火”“世界开辟道路”等表述直白易懂,核心诉求是“反对奉献者被亏待”,尚未形成后来的文言化对仗结构,却已奠定了“行为+反哺”的核心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传播中的定型与讹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底至2014年,这句话在论坛(如天涯、猫扑)、社交媒体(如微信公众号)中反复传播,出现了多版改写:有人将“抱火”改为更具古典意象的“抱薪”(“薪”即柴火,更贴合“取暖”场景,且与“风雪”形成更强的意象关联);有人将“世界开辟道路”优化为“为自由开路”(更聚焦个体权利与公共价值的关联);还有人补充对仗,形成“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的通行体——这一版本因句式工整、意象鲜明,成为媒体评论、公共发言中的“标准引用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讹传”也随之产生:部分网友为增强句子的“权威性”,将其附会为鲁迅名言(因鲁迅常以文字批判社会、捍卫正义,符合句子调性),或声称出自《左传》(借古典文献提升厚重感)。但经学界(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博物馆)与媒体(如《新京报》《南方周末》)考证,鲁迅文集与《左传》全文均无相关表述,这类说法本质是“借名人/经典背书”的传播策略,而非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关键传播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媒体与网友用“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致敬消防员、志愿者,这句话首次大规模进入主流舆论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新冠疫情:在致敬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的报道中,该句被频繁引用,成为“守护逆行者”的标志性表达,进一步固化为公共话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字面含义与引申义:从个体关怀到社会伦理的升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生命力,在于其从“具体场景”到“抽象伦理”的解读空间,既包含对个体的共情,也指向对社会制度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字面义:具象场景中的朴素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字面看,句子构建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在严寒风雪中,有人为了让众人能生火取暖,主动外出抱薪(柴火)——这样的人,绝不能让他自己因寒冷而冻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核心是“反对忘恩负义”:施惠者的行为直接惠及他人,若他人对其困境视而不见,甚至让其因“行善”陷入危险,既是对个体的伤害,也是对“善意”的否定,违背最朴素的公平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引申义:三重维度的公共伦理诉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字面义延伸,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对社会制度、公民意识与公共文化的三重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制度:“兜底”而非“旁观”:要求社会建立对奉献者的保障机制——如消防员的职业保险、志愿者的意外救助、见义勇为者的法律免责,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公民:“回馈”而非“索取”:倡导受惠者主动关注奉献者的处境,比如为一线工作者提供物资支持、为见义勇为者做证、抵制对奉献者的恶意诋毁,形成“互助型”公民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社会:“正向循环”而非“善意消耗”:若“抱薪者”持续被亏待,会形成“行善有风险”的负面激励——没人愿意再主动抱薪,最终所有人都会在风雪中受冻。因此,这句话的深层诉求是“守护善意的可持续性”,让社会形成“奉献有回报、正义有支撑”的正向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流传与变体:从固定句式到多元表达的扩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这句话的普及,其“对仗+守护”的核心结构被不断复制、创新,形成了覆盖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变体,成为公共话语中“致敬与呼吁”的通用模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按“致敬群体”分类的主流变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公共服务者:“为生民立命者,不可使其殒殁于无声;为苍生治水者,不可使其沉溺于湖海”(致敬医生、警察、水利工作者等承担公共责任的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思想启蒙者:“为愚昧启蒙者,不可使其困惑于无知;为真理发声者,不可使其沉默于喧嚣”(致敬学者、记者、教育者等传播知识与真相的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基层劳动者:“为城市筑路者,不可使其露宿于街头;为万家做饭者,不可使其挨饿于灶台”(致敬农民工、环卫工人、餐饮从业者等基层劳动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改革与创新者:“为时代破局者,不可使其困厄于旧规;为未来奠基者,不可使其从宽而入窄”(致敬改革者、创业者、科技研发者等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用法迁移:从“呼吁”到“行动”的落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文字变体,这句话的“精神内核”还渗透到具体行动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媒体层面:成为调查报道的“价值导向”——如《南方都市报》曾以“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标题,报道见义勇为者的维权困境,推动相关保障政策落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层面:催生“抱薪者支持计划”——如部分公益组织发起专项基金,为困境中的奉献者提供法律援助、医疗补贴;网友自发组织“为抱薪者发声”活动,通过舆论关注推动问题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策层面:成为政策制定的“参考话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有学者以“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依据,呼吁明确“紧急救助免责”条款,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落地,被称为“好人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学界与媒体的讨论焦点:从话语分析到现实问题的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不仅是公共修辞,更成为学界与媒体讨论社会问题的“切入点”,围绕其展开的研究与评论,本质是对“如何构建公平社会”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话语性质:当代网络文化的“经典化”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界(如传播学者喻国明、文化学者张颐武)指出,“为众人抱薪者”这句话的传播,是典型的“当代网络话语经典化”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并非出自权威文献,却因精准捕捉社会情绪(对“善意被辜负”的焦虑),成为超越个体创作的“公共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的“文言化改写”与“托名经典”,本质是网络文化中“为话语赋权”的策略——通过模仿古典句式、依附名人效应,让一句普通微博获得“说服力”,进而推动公共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公众需要简洁、有力、有共鸣的话语,来表达对公平与正义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公共伦理:“善意保障”的制度缺口与补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媒体与学界的核心讨论,集中在“如何让‘不冻毙抱薪者’从口号变为现实”,重点聚焦三大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善风险”的制度化解:针对“扶老人被讹”等现象,讨论如何通过法律(如明确讹诈者的赔偿责任)、技术(如公共场所监控全覆盖、“救助证据快速调取通道”)降低行善者的风险,让“敢抱薪”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奉献回报”的常态化机制:质疑部分地方“仅靠表彰、缺乏实质保障”的做法,呼吁建立“奉献者保障体系”——如将见义勇为纳入社保加分、为基层工作者提供职业发展通道、设立“抱薪者专项救助基金”,让“抱薪者不亏”成为常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恶意诋毁”的惩戒边界:针对网络上“抹黑逆行者”“诋毁见义勇为者”的行为,讨论如何在“言论自由”与“保护善意”之间划界,如通过司法解释明确“恶意诋毁奉献者”的法律责任,让“伤抱薪者”付出代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社会信任:从“个体善意”到“系统信任”的构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学者(如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为众人抱薪者”的讨论,本质是对“社会信任缺失”的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人们担心“抱薪者会冻毙”,本质是不信任社会能提供足够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是保障个体抱薪者的权益,更要构建“系统信任”——让公众相信,只要行善,就会有制度兜底、有他人支持、有正义撑腰。这种信任一旦建立,“抱薪者”会越来越多,社会的善意生态才能真正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当下现实意义与未来指引:从共识到行动的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共识,需要转化为更具体、更可操作的行动,才能真正守护善意与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当下现实意义:破解“善意困境”的三个着力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公共治理:从“事后救助”到“事前保障”:目前部分地方对奉献者的支持仍停留在“出问题后补救”(如某消防员受伤后才临时筹集医药费),未来需转向“事前预防”——如为所有一线公共服务者强制购买高额保险、将见义勇为认定流程标准化,让保障“前置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公民社会:从“被动感动”到“主动参与”:很多人对“抱薪者”的态度是“感动但不行动”(如转发致敬微博却不愿为志愿者提供水和食物),未来需培育“参与式”公民意识——如社区组织“为快递员送暖”活动、学校开展“致敬身边劳动者”实践课,让“守护”从口号变为日常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媒体与平台:从“情绪传播”到“事实赋能”:部分媒体引用这句话时,仅停留在“煽情”,未深入调查奉献者的真实困境;部分平台对“抹黑抱薪者”的言论审核不严。未来需回归“理性传播”——如媒体深入报道奉献者的保障需求、平台建立“抱薪者保护机制”(快速处理恶意言论、优先推荐正能量内容),让话语真正服务于问题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未来指引:构建“善意生态”的三大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法与司法体系:细化“善意保护”规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紧急救助”的认定标准(如哪些行为属于“紧急救助”)、“恶意索赔”的惩戒措施(如讹诈者需承担律师费、纳入信用黑名单)、“奉献者维权”的绿色通道(如法院设立“见义勇为案件快速审理通道”),让法律成为“抱薪者”的坚实后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技术与数据体系:降低“行善成本”: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构建“善意支持技术网络”——如开发“救助者证据APP”(可一键留存现场录音录像,自动上传云端)、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共享平台”(警方可快速调取救助现场监控,为行善者做证),用技术降低行善者的举证难度与维权成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与教育体系:培育“感恩与守护”的价值观:将“为众人抱薪者”的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中小学教材加入“见义勇为者事迹”、高校开设“公共伦理”选修课、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员工培训,让“守护善意”成为全民共识,从根源上避免“抱薪者冻毙于风雪”的悲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流行,从来不是因为句子本身的文采,而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真理: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那些为他人“抱薪”的人。从网络修辞到公共伦理,从个体共情到制度构建,这句话的演变与讨论,正是中国社会对“如何成为更公平、更温暖的共同体”的持续探索——而这份探索,永远不会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4日20: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