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做到用眼睛看到哪儿大脑就想到哪儿吗

李永鹏

<p class="ql-block">  这位幼儿园中班小朋友在跟着“新老师”用点读法进行点读的时候能做到“眼睛看到哪儿,手指点到哪儿;手指点到哪儿,嘴巴就读到哪儿;嘴巴读到哪儿,耳朵就听到哪儿;耳朵听到哪儿,大脑就想到哪儿。”</p> <p class="ql-block">  她把点读时眼、耳、口、手、脑一致的动态过程,用自己的体验说得明明白白,真是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  这正是用点读法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点读,没想到幼儿园中班小朋友的感受在小学生这里碰了壁。</p><p class="ql-block"> 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所辖的团结大街二小的“3•3•3”活动现场,点读、操作“看图二放左盘”竟让13名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3•3•3”的理念是自主学习,方法是跟着“新老师”用点读法进行点读、操作,修理“学习机器”。</p> <p class="ql-block">  “新老师”是谁呢?就是一本书,就是这本《“3•3•3”自主学习手册》。这是学生摆脱依赖,进行自主学习的好方法。</p> <p class="ql-block">  “新老师”的要求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关键词:“和它颜色一样的”、“左盘”。</p><p class="ql-block"> “新老师”说的明明白白,可同学们的眼、耳、口、手、脑都失效了。</p> <p class="ql-block">  实况录像展示了失效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辅导老师遵循“多读几遍就会了”的原则,和学生一起反复点读了三遍。</p> <p class="ql-block">  每位同学操作的结果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你做对了吗?”</p> <p class="ql-block">  再仔细看看“新老师”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比较一下。</p> <p class="ql-block">  “你做对了吗?”</p><p class="ql-block"> 不置可否。</p> <p class="ql-block">  “你做对了吗?”</p> <p class="ql-block">  这位同学很有意思,先前做错了。但是觉得好像不对。</p> <p class="ql-block">  她改对了,但禁不住辅导老师问:你做对了吗?</p> <p class="ql-block">  她不敢肯定自己,又改错了。</p> <p class="ql-block">  说“全军覆没”可是“名副其实”啊!</p> <p class="ql-block">  明明题目要求的是“把和它颜色一样的”放在“左盘”里啊!</p><p class="ql-block"> 这是10月11日的现场,辅导老师说9月17日已经做过这道题了!呜呼,怎么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来,眼、耳、口、手、脑不一致,就不能正确反映“新老师”所说的要求,这是学生学习的首要障碍!</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啊?让同学们自己说。</p><p class="ql-block"> “我看错了。”</p><p class="ql-block"> 啊,大脑想的竟不是眼睛看的!</p> <p class="ql-block">  那就带着问题修理“学习机器”,有意识点读,让眼睛看的就是大脑想的。</p> <p class="ql-block">  “新老师”让把黄颜色几何体都放到中盘。</p> <p class="ql-block">  红颜色的呢?</p> <p class="ql-block">  黄颜色的怎么跑到右盘里了?没有绿颜色的事啊!</p> <p class="ql-block">  红颜色的应该还在盘里啊。</p> <p class="ql-block">  发现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  “看看和题目的要求一样吗?”</p> <p class="ql-block">  再点读,看“新老师”究竟要求什么?</p> <p class="ql-block">  “新老师”文字要求把黄颜色的放中盘,图又是一清二楚。</p> <p class="ql-block">  偏偏不是“新老师”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再点读。</p> <p class="ql-block">  再用眼睛仔细看看。</p> <p class="ql-block">  都不是“新老师”的要求啊!</p><p class="ql-block"> 大脑想的不是眼睛看的,这个问题反复出现,“眼耳口手脑要一致”有多重要!</p> <p class="ql-block">  用这种方法来认识几何体形体的科学名称会是什么样子?</p> <p class="ql-block">  “新老师”的要求概括起来是看图三把正方体放到左盘。</p> <p class="ql-block">  所有同学都认真点读。</p> <p class="ql-block">  用眼睛看、用手指点住字的正下方、用嘴巴读、用耳朵听、用大脑想。</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绝大部分同学的操作结果是“新老师”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个结果显然不是“新老师”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这回你怎么做对了?”</p><p class="ql-block"> “我用眼睛看了,手指点了,嘴巴读了,耳朵听了,大脑想了。”</p> <p class="ql-block">  为你点赞!</p> <p class="ql-block">  这回认真点读了。</p> <p class="ql-block">  “你这回为什么做对了?”</p><p class="ql-block"> 显然用了点读法,大脑想了。</p> <p class="ql-block">  继续,让眼耳口手脑一致起来。</p> <p class="ql-block">  认真理解“新老师”的每一步要求。</p> <p class="ql-block">  该点哪里就点哪里。</p> <p class="ql-block">  啊,操作结果都正确!</p> <p class="ql-block">  感悟:点读时眼耳口手脑协调一致,太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一系列操作的基础上,辅导老师要求像小朋友说的那样试试。</p><p class="ql-block"> 即:“眼睛看到哪儿,手指点到哪儿;手指点到哪儿,嘴巴就读到哪儿;嘴巴读到哪儿,耳朵就听到哪儿;耳朵听到哪儿,大脑就想到哪儿。”</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举一反三的“一”啊!是对前面操作的概括化啊!</p> <p class="ql-block">  “反三”:点读“拿出+放入”。</p> <p class="ql-block">  点读认真。</p> <p class="ql-block">  不管用什么方法,“拿出”之后都“放入”了。</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人“拿出”之后不“放入”了。</p><p class="ql-block"> 眼看、手点、嘴读、耳听、脑想开始一致起来。</p> <p class="ql-block">  再点读书上一道题。</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成果展示当中快速操作第一题。</p> <p class="ql-block">  明明“新老师”要求把红颜色放到左盘里,偏偏放到右盘,看来迁移有过程。</p> <p class="ql-block">  再练,专练眼到、手到、嘴到、耳到、脑到。点读二十七个几何体。</p> <p class="ql-block">  有意识练和无意识练,效果是截然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  意识带来能量,能量能改变物质,能改变原来不好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眼耳口手脑协调一致的训练是不分年龄、年级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过去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更没有人组织训练。</p> <p class="ql-block">  “3•3•3”的理念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和舞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自己不是完全能够改变吗?!</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的眼耳口手脑的协调过程向那位幼儿园小朋友看齐吧!</p> <p class="ql-block">  辅导老师留了这样一个作业:让我们做作业时能不能也这样?下一次活动给同学们机会成果展示。</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读者,你能做到用眼睛看到哪儿大脑就想到哪儿吗?能做到像那位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五个器官同步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