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昵称:LlJlANQlAN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号:499885116</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快乐教育理念,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初中五育融合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这一理念为破解“学生学习倦怠”“五育割裂实施”等难题提供了传统智慧支撑。将孔子快乐教育思想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既能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又能让五育融合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以乐启智、以乐润德、以乐健体、以乐怡美、以乐促劳”的育人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以“仁”为核,让德育在悦纳中浸润</b></p><p class="ql-block"> 孔子快乐教育的根基在于“仁”,主张“仁者爱人”,认为道德教育应建立在情感认同与自觉践行之上,而非单纯的规则灌输。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若德育仅停留在“说教式”“惩戒式”层面,易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唯有将德育融入生活化、情境化的快乐体验中,才能让“仁、义、礼、智、信”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在班级管理中,可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乐教智慧,设计“美德积分盲盒”活动。学生每完成一次助人行为、一次诚信作业、一次礼貌交往,即可获得一枚“美德印章”,积累一定数量后可抽取盲盒——盲盒内并非物质奖励,而是“当一天班级图书管理员”“为同学推荐一首正能量歌曲”“获得与老师共进午餐聊理想的机会”等精神激励。这种方式将抽象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快乐体验,让学生在追求“盲盒惊喜”的过程中,主动践行美德,体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此外,还可开展“孔子的朋友圈”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搜集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育故事,以情景剧形式演绎“子路负米”“颜回好学”等典故,在编排与表演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孝”“勤”等品质的内涵,更在团队协作的欢声笑语中,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品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以“启”为法,让智育在探究中生发</b></p><p class="ql-block"> 孔子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会“豁然开朗”的学习快乐。初中智育若能摒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回归孔子启发式乐教传统,便能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提升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在数学课堂上,讲解“勾股定理”时,可摒弃“直接给出公式—例题讲解—习题训练”的传统模式,转而设计“跟着孔子学几何”探究活动。课前让学生搜集《周髀算经》中“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课堂上提供竹棍、绳尺等工具,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边长平方关系—验证不同直角三角形”的步骤自主探究。当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与快乐感,远非被动听讲所能比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论语》选篇时,可采用“问题链驱动”的方式,围绕“孔子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等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将经典与自身生活结合,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是“啃硬骨头”,而是与古人对话、反思自我的快乐过程。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既契合孔子的启发式乐教思想,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智育充满趣味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以“健”为旨,让体育在竞技中绽放</b></p><p class="ql-block"> 孔子不仅重视学识,更注重身体锻炼,提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强调体育的目的在于强健体魄、涵养精神,而非单纯追求竞技胜负。初中体育教学常面临“学生怕累不愿动”“体育课沦为‘自由活动课’”等问题,若能以孔子“健乐结合”的体育思想为指导,将体育与竞技乐趣、团队精神培养结合,便能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爱上体育。</p><p class="ql-block"> 在体育教学中,可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节”活动,引入射箭、投壶、蹴鞠等古代体育项目。以射箭为例,不强调“射中靶心”的精准度,而是通过讲解“射礼”文化,让学生了解“射箭不仅是体力运动,更是修身养性的方式”;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与自己对比,只要比上一次进步,就能获得“进步之星”称号。这种方式让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消除对体育的畏惧心理。此外,还可组织“班级趣味运动会”,设置“两人三足接力”“拔河比赛”“集体跳绳”等团体项目,将个人竞技转化为团队协作。在比赛中,学生为了班级荣誉共同努力,在奔跑、呐喊、欢笑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更培养了“不放弃、不气馁”的体育精神。这种“以乐促健”的体育教学模式,让体育课不再是“负担”,而是学生释放活力、收获快乐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以“美”为韵,让美育在熏陶中滋养</b></p><p class="ql-block"> 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外在礼仪与内在修养的和谐之美,主张通过音乐、礼仪等美育形式,提升人的审美素养与精神境界。初中美育常存在“重技能训练、轻审美体验”的问题,如美术课只教绘画技巧,音乐课只教唱歌方法,忽略了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本质。若能回归孔子“乐教”传统,将美育融入审美体验与文化感知中,便能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快乐,提升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美术课堂上,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时,可不再局限于“临摹山水画”,而是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线上观看博物馆展览),欣赏《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引导学生感受“画中山水的意境之美”“笔墨间的文化韵味”;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用彩笔、水墨甚至树叶、石头等材料,创作“我心中的山水”,不要求技法精湛,只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这种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技巧”转变为“主动感受美、创造美”,在创作过程中体会艺术的快乐。在音乐课上,学习“传统民乐”时,可邀请民乐老师演奏古筝、二胡、琵琶等乐器,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乐曲,感受“音乐中的故事与情感”;之后组织学生分组,用简单的乐器(如葫芦丝、口琴)改编乐曲片段,或为乐曲配上诗词朗诵。在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中,学生不仅提升了音乐素养,更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美育成为一场“美的盛宴”,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以“劳”为乐,让劳动在实践中成长</b></p><p class="ql-block"> 孔子主张“君子不器”,但也重视劳动教育,其弟子樊迟问稼,孔子虽未直接教授农事,却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劳动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初中劳动教育常面临“学生娇生惯养不愿劳动”“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若能以孔子“劳动育人”思想为指导,将劳动与生活实践、成就感培养结合,便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p><p class="ql-block"> 在劳动教育中,可打造“班级小菜园”“校园种植基地”,让学生分组负责蔬菜、花卉的种植与养护。从翻土、播种、浇水到施肥、除草、收获,学生全程参与。当看到自己种下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时,那种“付出就有回报”的快乐感油然而生。收获的蔬菜可用于“班级美食节”,学生亲手将蔬菜做成菜肴,与同学分享,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此外,还可开展“家庭劳动打卡”活动,让学生每周完成“整理房间”“洗碗做饭”“照顾家人”等劳动任务,并拍摄劳动视频或照片,在班级群分享。教师定期评选“劳动小能手”,并邀请学生分享劳动心得。这种“以劳促乐”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温室”,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吃苦耐劳、感恩奉献的品质,真正实现“在劳动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p><p class="ql-block"> 孔子快乐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以乐启智、以乐润德、以乐健体、以乐怡美、以乐促劳”的理念,与初中五育融合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在初中教育实践中,唯有深入挖掘孔子快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将其与五育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让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充满快乐与温度的成长之旅,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