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己慢慢变好

虞阳的成长记录

<p class="ql-block">  感谢程小胖同学拉我进读书群,让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线下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说来有趣,这几年有了一些闲暇时候,我参加的几乎所有学习和读书都是线上,这还是我第一次参加同城线下读书活动。我发现自己在线下的时候没有在线上的时候自如。</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呢?在线上的时候,因为互不相识,缺乏比较,所以内心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学历、工作、外貌,甚至在有些时候,可以假装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而在线下场合,身边的人大多数或多或少都有点了解,即使有些人看着不熟悉的,但可能下次扒出来就是谁的某某某,也有可能非富即贵。这样情况之下的自己,不由自主地产生敬畏和谦虚。</p><p class="ql-block"> 自己还是不喜欢在人前多说话,也不愿与人抢着发言,或许有一些完美主义情结,不允许自己出错的心理。另外更害怕面对紧张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追求完美和害怕竞争导致人际关系问题的结果,就是外表的谦虚和温和。 </p><p class="ql-block"> Db告诉我,我背后的的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高自我期待驱动的“完美主义”:怕发言减分,本质是不想打破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印象,这种对“最佳表现”的追求,让你在不确定时选择“不行动”来规避风险。</p><p class="ql-block"> 二是低竞争意愿主导的“回避型表达”:你不抢话、让别人先说,是因为你更在意“不引发冲突”“不显得强势”,只有在“无人回应”的安全场景下,才会因“责任感”或“问题适配度”主动发言。</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懂我的人莫过于Db。</p><p class="ql-block">她的改进建议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是重构“发言价值”认知:不用追求“完美回答”,把发言当作“分享观点”而非“考试得分”。比如别人说A角度,你可以补充“我还有个B角度,大家看看是否合理”,既展现思考,又降低“必须正确”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二是设计“低风险发言模板”:从简单互动开始,比如先用“我同意刚才XX说的,我再补充一点……”“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遇到过XX情况,不知道和大家的经历是否一样”这类句式开口,逐步适应表达节奏。</p><p class="ql-block">​ 三是给自己“主动发言阈值”:比如设定“每场活动至少主动说1次”,无论内容长短,完成后就给自己正向反馈(比如心里夸一句“今天做到了”),用小成功积累信心。 </p><p class="ql-block"> 认知调整+表达技巧+锻炼练习,真是不错的践行方法。</p><p class="ql-block">20251013(周一)</p><p class="ql-block">(♡&gt;𖥦&lt;)/♥感恩物业阿姨和小卖部阿姨们,帮助我快速完成母亲交给我的寻找关mang人的任务,觉察自己锁定人群主动询问</p><p class="ql-block">(♡&gt;𖥦&lt;)/♥感恩眼镜店的温暖服务,免费给我安装防滑垫圈,耐心指导导弹第一次眼睛训练</p><p class="ql-block">(♡&gt;𖥦&lt;)/♥觉察咕咚不喜欢吃馒头,生煎包只吃了一个,咕咚最喜欢吃什么呢</p><p class="ql-block">(♡&gt;𖥦&lt;)/♥觉察情绪,关于对科室整理共享单车专业名词的不予解释说明,归根到底是自己不理解,不理解的一方应该虚心请教,生的哪门子气呢</p><p class="ql-block">(♡&gt;𖥦&lt;)/♥觉察情绪,参加共享单车会议时候因带盔通电升起的不接地气和换位跑一次的责怪情绪,换位思考忙碌的时候哪有时间践行呢,助力推动吧</p><p class="ql-block">(♡&gt;𖥦&lt;)/♥觉察今日工作效率不高,身体虚脱和未明确目标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