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葛亮《北鸢》(2)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读正文。第一章第一节,“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应为1926年,十月。第二段,“德生长”应该就是昭如家的商号吧,如果不是商号,总之是所谓“昭如”家的名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群自动分开了两边,只因昭如是个“样貌体面”的妇人,看貌识样、以貌取人,自古皆然。</p><p class="ql-block">“这哭声,锥了她的心。”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人。这里的描写,似乎已为她定了一个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个跪坐的女人。”前面形容昭如用的是“妇人”。“身前一个钵,是空的。”这应该是个细节描写吧,突出逃难女人的潦倒。“女人身上穿了件青黑的麻布衣服,并不见褴褛”,穷,但是不潦草。这应该就是故事男主的生母了。对这件套在女人身上的衣服后面还有详细描写,仍是见出女人(一家人)的落魄。我有点痛恨那个时代了,把人——高贵的生命弄到尘埃低处,值国难家仇,又谈何尊严?“昭如一眼认出,是件男式长衫改的,过分的宽大,随女人佝偻的身体空落落地堆叠在地上,口袋似的。”这是个外貌描写中的服饰描写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通过旁人对话,介绍了这女人的遭遇(不幸),也见得旁人之冷漠,且现了本性的丑陋。此处,我就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句描写,“带回家去,拿胰子洗了,咯吱咯吱的”——我不记得先生的原话了,大意是这样。这是路人的反应,伟大国民的旁观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家不卖自己,卖的是儿女。”下面另起一段,“这话让昭如心里一凛。”再次见昭如的善良。想,接下来,昭如是要收养这男孩了,大概就是故事的男主之一吧?只是,这昭如是如何收养的呢?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情节,怎样的对话?那卖儿女的女人是何反应,后来,这位母亲又出现过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昭如与女人的交接,虽然只一段,但写得很有情味,充满曲折,竟仿佛电光石火般。两个、两位女人的交集啊——可这是怎样的交集?说“生离死别”不为过吧。作家是极力塑造(美化)了这位(即将失去儿子的)女人,不论从容貌还是声音都透着婉转。开始旁人的对话,以及通过昭如视角的描写,都突出这个女人是好看的——声音也好听,用“婉转”形容,埋下的伏笔是,后来的孩子、即男主长大后,也是俊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背后隐伏的,就是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女人并不卖小子,只乞求给口饭吃、赐予一条活路;想来后来怎么到了昭如家,还有曲折、仍需费些笔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孩子也好看。这里,又用身边的丫鬟(原文是“跟身的丫头”)来衬托,丫头暗示(提示)昭如该回去了(丫头无同情心,也许这类事情看得太多;她不过是个丫头,自身难保,她又有多大能力去泛滥同情呢),倒是昭如“没听见,动不了,像是定在了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众人却感觉到了。于是故事的笔触集中到昭如身上来。接下来,昭如接过孩子(是因那孩子的手背触碰到她,“极绵软的一下,昭如觉得有什么东西,突然融化了”——这个心理描写很准确),掏出大洋——“所有的人,屏住了呼吸。这位沉默的太太,将一切做得行云流水,来不及他们反应。”这是命吧,幸好孩子遇到了这位好心太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来昭如是要了这孩子,可前面不是说那女人不卖儿吗?此处稍有一点磕绊、小小不明白。联系后面,昭如就是想要这孩子,这是送上门来的——因为她自己不会生。当然,这里不忘描写那生母眼里的眷恋。以前看到父母为了孩子甘愿付出一切的描写,不理解;可是等到自己有了儿女,终于明白这份舐犊情深是发自自然、源于天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读至此,我暂时停住了。再往后快速浏览了一下,昭如并未马上就回家去了,而是出去转了一圈。因为是快速浏览,所以我没看明白,昭如为什么要出去转这一圈——是不让生母知道儿子寄存在谁家吗?昭如这脑袋转得也太快——就文字来看,几乎想都未想。这一切却是葛亮的想象。唉,我总佩服作家为什么能想出那么多?而且都那么贴切——以前读金庸时就有这种感觉,除了佩服还是佩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按我这种速度阅读,这本《北鸢》不知道要读到什么时候?我差不多是用读《水浒》《红楼》的速度来读这本书。值不值得呢?从中我能学到什么呢?我本来是想学习葛亮的语言的,可目前好像就语言方面没学到什么。我泥于的仍是它的情节,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部《北鸢》是以家族史为底子的,故事中人物有现实生活中人物之影子。如果作家有这样的家世,想来略带悲戚;可是人生何处不如此?簪缨世家,诗书继世,是传说之一种;就故事中这种遭遇与离奇亦正常。有些正常(“正统”)、比如《穆斯林的葬礼》,临到故事终了,却原来、是这么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不惮把这不幸的底色露出来,除了忠实,还要说明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开篇这细节,专家并没有说许多——他是针对整本书说的,惶暇顾及这小小开篇。可是我喜欢读读(指小说),又放下书、停下来想想。这情节怎样,这人物怎样,这语言怎样?目前好像并无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