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段,是汪老的自我简介。首先明确籍贯,江苏高邮人。第二三句介绍家乡,一是出过一个秦少游,一是出了双黄鸭蛋——这两件事都在汪老的笔下神气活现地出现过(但秦少游好像神气不到哪里去,而神气的是双黄咸鸭蛋)。在汪老笔下,人们对于高邮好像知道的也只有一个秦少游一个双黄鸭蛋;不过现在,人们似乎更知道一些汪曾祺,我还知道那里有一个什么“里下河”流派,还有一个“汪迷部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是汪老真的简历,一九三九年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读中国文学系,汪老强调是“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及门”是何意思呢?经查,原来及门弟子是指通过正式拜师仪式进入师门,并亲身接受教师面对面教学的学生。“及门”意为“亲至师门”,强调直接参与课堂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而与及门弟子并提的是“著录弟子”,指仅登记名册,而无需到场,依附名师以提升社会地位的学生。如此,可见汪老对沈先生的强调(这里面有尊敬和爱戴),由此可见他对沈先生的感情之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校后教了几年中学。”似乎,汪老并未从西南联大正式毕业,他似乎有某科课程未合格,毕业后去不了单位做不成随军翻译。他就只有去朋友办的学校教书,教了几年——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有谁说那几年是虚度的呢?有时候我觉得这教育制度真是个怪,幸好汪老没有去做随军翻译,否则现当代文坛上有可能少了一位大家,我们有可能不能读到那些美好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了,命运所给予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磨难都是锤炼。两千多年前老孟早说过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以后,当了相当长时间的文学刊物的编辑。”这里他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编辑的具体是什么文学刊物。据资料介绍,是《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似乎并非纯文学刊物。汪老喜欢民间(文艺)。“一九六二年起在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至今尚未离职。”汪老写这篇文字时是一九八七年八月下旬,查了一下,没查到汪老是哪一年离休、离开京剧院的——“汪曾祺生前并未公开提及退休时间或相关经历。他的职业生涯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晚年仍坚持文学创作直至去世。”——据百度A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一段是他的简要人生经历,接着第四段追溯了他的文学创作简历。汪老说,“我一九四0年开始发表作品,当时我二十岁。”(我现在五十岁了都还没发表作品)。“大学时期所写的诗文都已散佚。”他交给沈先生的那些作业呢?也许后来有人又收集到了他大学时期的诗文。不过,现在这些对我来说已不重要了。已经编定出版的汪老的文字很多,其中有一些、据他人说,是替他人写的序或跋之类文字。汪老和善,有求必应,不会拒绝——但是这类文字价值不大、艺术性不强,那些作家作品并未得以流传(浪费了汪老的才华)。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事,对于那请求的人或汪老皆悲哀。我希望我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做这样的事。但如此,我是一个很讨人嫌的人(我不会奢嘴拾脸去求人写序,如果有一天我出名了也不会去给别人写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集的第一篇(就是在本题记开篇提到的那篇本来副题为“茱萸小集之一”的作品了)《小学校的钟声》(我想这就是他肄业那几年的收获之一吧)可以作为那一时期的代表。”好像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汪老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可得好好研读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茱萸小集》 目前所知汪曾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40年6月22日昆明《中央日报》刊载的短篇小说《钓》,由学者李光荣在《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1期披露,人民文学2019年版《汪曾祺全集》首次收入。 1998年北师大版《汪曾祺全集》中,1941—1948年的小说共收入19篇;2019年版人民文学版《汪曾祺全集》,所收1940—1948年小说共44篇。 本书收录的是汪曾祺第一次文学起步阶段的作品,从新版全集的44篇中选出蕞完整、蕞有代表性的作品19篇。 1990年代,学者杨鼎川、张国祯曾与汪曾祺就1940年代的文学创作有过深入交流,其中涉及汪曾祺自己的作品,和他对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看法。在本书正文之前,收入了这两次访谈。 “茱萸小集”是汪曾祺早期作品《小学校的钟声》《花园》的副题,1980年代,他在台湾出版小说集时又拾起这个书名并做了一些解释。本书将《茱萸集》题记一并附上,作为一个小小注脚。仍取《茱萸小集》为书名,以对应实际收录的早期作品。 本卷由龙冬编选。 龙冬,《汪曾祺别集》之《茱萸小集》《逝水集》编者。 编辑、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集《一九九九:藏行笔记》《喝了吧,赫拉巴尔》和小说集《戏剧零碎》等。青年时期与汪曾祺先生亲密往来,是汪曾祺散文集《逝水》的初版编者。曾任北京十月文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曾祺(一九二〇—一九九七) 江苏高邮人。一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一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主要作品集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晚饭花集》《蒲桥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一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