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河《秋天的四十个细节》(40)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的局限。”第二十八节开篇为一句议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湖来说,岸就是它的局限。”紧接第二句就由普泛性的哲学转入自然,不离“城西之书”。按,“局限”是不好的,可是湖之无岸,又如何成为湖呢?即使广大如洋,也有一个岸与边。由这句,我感觉到文河作此文时,内心的困惑、挣扎与冲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湖包含着岸。也就是说,岸是湖的一部分。”还算温和,紧接他又一绾合。但是此话作何理解?“这湖如此蔚蓝透明,仿佛从它的物质性中脱颖而出,变成一种强烈的纯粹的心灵感觉。”没有接着再讲湖与岸的关系,宕开一笔,他描写了湖。文河的感觉很奇妙,有许多形容,他把风与马两种不相关的事物扯在一起,不仅恰当而且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新意。比如该句中的湖水之蓝,仿佛从物质性的存在中脱出,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非物质的)心灵——感觉。他把物质的湖与心灵的感觉联系在一起,充分地写出了湖之蓝的透彻、纯净。我觉得这是文河的一种思维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更内在的空间,已被我千百次地穿过。”该句在虚与实之间,虚虚实实,给人以无限拓展(延伸与想象)的空间。你要怎么填都可以。这个更内在的空间也许就指这一面湖水,也许不是;这“被我千百次的穿越”可能是真的从湖边经过,也可能是精神从那个空灵如天空之镜的世界穿越,是思想的一次次翱翔——他的翅羽贴着那梦的空间一次次滑过。他简直把这个湖神化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昏,夕阳落在上面”,这是实写,“火红一片”。有这样的景象吗?我有点怀疑,夕阳在水面、湖面是火红的?“半江瑟瑟半江红”。那红晃漾着,像燃烧的火?灼目?“这落日是湖的一个内心的红衣少女。”这是一个暗喻句,不过又似有拟人的意味,他赋予了自然以温暖的情意。同样是写湖,文河的句子(描述)是这样的,陈元武的是这样的:“夕阳西下或者朝旭初现的时刻,站在高处看远处的山,那些仿佛皮肤褶皱般的细节,让我相信,湖泊是长在大地内心里的一颗躁动的心脏。”(陈元武《湖泊的四季》)相对而言,元武比文河多了一些粗粝——元武本来是一个内向的人,可是文河却比他更忧郁。这个人永远沉静、温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落日也是一个局限。”结构上,他回顾了开篇,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湖泊有局限,落日也有局限——落日是谁的局限呢,它限制了什么?内容上却让我觉得惊悚(这个“惊悚”也许用得有点过了,我指的是他仍念念不忘的“局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如此美丽,如此温柔,如此贴近我们,却无法被拥抱。”他所指的“局限”即此吗?我知道这句表现了我们对夕阳(自然,美)如此的眷念,可是对于落日来说,它为什么要被人(庸俗的人)拥抱呢?传说中那个牛人夸父,落日不是也想逃脱他的追逐与拥抱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河意识到,落日“就要离去了,像一个梦,或一支歌。”这里形式是一种(个)比喻,内容却绝对是通感。落日是视觉啊,梦是什么感?歌却属于听觉。这个比喻带落日以浑融迷蒙的感觉给我们,那种美是不可言说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一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