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境转是凡夫 境随心转是圣贤

理平

<p class="ql-block">心随境转是凡夫 境随心转是圣贤</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调整好心态,化凡夫为圣贤皆在心态之间,顺应规律,顺应于道,顺应自然,人就能事半功倍,处处有个好心情,就能达到悠然、悟然与自然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世人常言”心随境转”,以为外物之变迁,自能牵动吾人之心弦,如风拂水,自然成纹。此言虽浅,却道出了凡夫的普遍状态。他们的心,如同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于外界的潮汐之中;又似一面被随意拨动的琴弦,外界的微风便能令其发出杂乱的声响。境遇顺遂时,眉开眼笑;遭逢困厄时,愁眉不展。心为境役,不得自在,此乃凡夫之常态。 而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恰在于其能”境随心转”,拥有定律,宠辱不惊。苏东坡贬谪黄州,生活困顿,常人必觉人生无望,而东坡却能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词章。他的居所可以简陋,但心灵却无比丰盈;他的处境可以艰难,但精神却愈发高洁。境遇之于他,非但不能主宰其心,反而成为磨砺心性的砥石,升华境界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心随境转者,其生命如浮萍漂泊,无有定所;境随心转者,其生命如青松立崖,愈显挺拔。前者为外境所困,后者则能转外境为内修的资粮。佛家讲”万法唯心造”,道家言”心斋坐忘”,儒家谓”修身养性”,东西方智者虽表述各异,其指向无非都是教人做心的主人,而非境的奴隶。 凡夫与圣贤的分野,不在境遇之优劣,而在心对境的反应。同一轮明月,李白见之而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观之则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是秋叶飘零,有人见之悲秋伤怀,有人观之却悟生命轮回。心若执着于外境,则处处是牢笼;心若能超然于境遇,则时时得自在。 故修行不在远求,就在当下这一念之间。当怒火将起时,能觉察而止;当贪欲萌动时,能省察而断;当恐惧袭来时,能观照而化。如此,则渐能转境而不为境所转,终可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十字真言,实乃点破人生迷津的明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