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MADE教学模式 │ 概念讲授法 vs 概念形成教学法

杨晓岗

<p class="ql-block"><b>概念讲授法 vs 概念形成教学法</b></p><p class="ql-block"><b>1. 概念理解:“被动接收定义” vs “主动构建逻辑”</b></p><p class="ql-block">• 概念讲授法:以“教师传递、学生记忆”为核心,学生通过背诵定义关键词理解概念,认知停留在“知其然”。例如学习“细胞凋亡”时,直接记忆“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无法深度关联“凋亡与坏死的病理差异”,概念与实际应用场景脱节。</p><p class="ql-block">• 概念形成教学法:以“实例引导、学生提炼”为核心,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对比数据自主总结概念本质,认知达到“知其所以然”。例如先展示“胚胎发育中手指形成”“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等案例,对比凋亡与坏死的电镜图像、生化指标,最终自主归纳出“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有序性、无炎症反应”等核心特征,形成“概念-机制-实例”的完整认知链。</p><p class="ql-block"><b>2. 发现知识:“接收既定结论” vs “亲历探索过程”</b></p><p class="ql-block">• 概念讲授法:知识以“现成结论”形式呈现,学生无需参与知识推导。例如学习“抗生素抑菌机制”时,教师直接告知“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作用”,学生仅接收结论,不理解该结论的实验依据(如青霉素对无细胞壁支原体无效的实验验证)。</p><p class="ql-block">• 概念形成教学法:知识通过“模拟实验、数据推理”让学生自主发现。例如提供“不同抗生素处理细菌后的生长曲线”“细菌细胞壁合成关键酶的活性检测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青霉素组细菌生长停滞且细胞壁合成酶活性下降”的规律,最终自主推导得出“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结论,亲历知识的发现逻辑。</p><p class="ql-block"><b>3. 创造知识:“无拓展空间” vs “萌发创新思维”</b></p><p class="ql-block">• 概念讲授法:教学围绕固定概念和标准流程,学生无创造可能。例如学习“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时,教师演示标准操作(如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学生模仿练习,仅能掌握既定操作,无法思考“肥胖患者血管较深时如何调整进针角度”。</p><p class="ql-block">• 概念形成教学法: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突破框架,萌发创新思路。例如学习“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时,教师先演示标准操作,再提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易滑动,如何改进固定方式或进针手法减少穿刺失败?”,引导学生结合解剖特点(老年患者血管位置、管壁弹性)思考,部分学生可能提出“采用‘先浅后深’的分步进针”或“用无菌棉球辅助固定血管”的想法,虽未必是标准方案,但已萌发“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优化诊疗方案”的创造型思维,为后续临床创新打下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