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练习太极拳的标准与精练之我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元喜2025年中秋节于云南蒙自</span></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退休教师,非常痴迷太极拳,每周有两天参加集体太极拳晨练。在平时的晨练中,经常会听到拳友们谈起标准问题,更有甚者,有些人认为手的高低,脚的角度,不能差几度等等,但我不这样认为,我们练习太极拳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每个人的身形骨架,高低胖瘦,都是不一样的,怎么会统一一个尺子,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呢!我自己的体会是,一招不标准,又何妨?练拳养生,贵在“养”字上。不必纠结角度是否分毫不差,无需强求架势是否教科书般精准。晨练的最好壮态是在晨光中舒展,在微风里流动,身心轻盈如云——这份练习中的愉悦,便是最好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我在抖音或者其它自媒体上平台上观看了多个太极拳名家的视频,他们各有千秋,各自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每一百个人太极拳练习者,99%的人即使同拜一师,结果也有99种动作。我认为练习时只要符合太极的规律,动作稍有差别实属正常,没有必要去纠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身心愉悦,便是太极之道。但如果是集体项目参加表演和比赛,那就必须尽量做到动作统一,达到整齐划一的表演效果。</p><p class="ql-block">另外,我认为练拳不求多,但求益。几套拳反复打磨,胜过囫囵吞枣练多种套路,能将最基本的“云手”做得行云流水,让“揽雀尾”蕴藏圆润之力,便是成功。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在晨练时,我发现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套路上,一味地贪多,什么都学,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学了孙式,学武式,把精力全放在“量”上,这样以来,每套拳都吃的是夹生饭,嚼不烂,造成消化不良。我认为这是目前太极拳晨练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p><p class="ql-block">拳,终究练的是自己的身体,骨架高低不同,气力强弱有别。倾听膝盖的反馈,尊重肩膀的感受,在规矩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舒适度。太极如水,你便是容器,什么形状,便成就什么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能看到这么个现象,在清晨那一两个小时里,有些人,就跟唱大戏似的,不管是啥流派的太极拳、功夫扇,还是刀枪棍棒、八段锦……等等,各种各样的晨练节目,轮番登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套接着一套练。有些初学者也是一套一套的跟善比划,一年下来什么都没学到,反尔把自己练的身心疲倦,没达到太极拳应有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时间就那么多,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一种拳练好,精通两三个套路,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要是一会儿练这个,一会儿学那个,这种反射能力咋能培养出来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建议各位拳友们放下对“标准”的执念,专注当下的呼吸与感受。真正的好拳,练完神清气爽,内心平和安宁。不要追求学会了多少套拳,在练习几套竞赛套路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练一套传统套路,如杨氏85式,陈式老架74式,为你自己,打一套真正属于你的“养生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希望我这点肤浅的看法能给各位拳友们带来一点收获,引起大家统共识,指导大家科学合理的练好太极,养生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给我自已的标准是一二三四原则(即一套刀,两套扇,三套剑,四套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