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不同叫法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路,这个我们每日行走其上的所在,这个连接此处与彼处的通道,在中文里竟蕴藏着如此丰饶的称谓。每一个名字,都不只是地理的标记,更像是一枚镌刻时光的印章,轻轻叩开一段尘封的记忆、一种独特的心境,或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它们以音节为笔,以意象为墨,勾勒出中国人对“路”的千般理解与万种情思——那是脚步丈量世界的回响,也是心灵跋涉岁月的投影。</p> <p class="ql-block">最寻常的莫过于“路”与“道”,它们如双足并行,构筑起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石。“路”从“足”而生,踏实而具体,是脚底磨出的痕迹,是晨光中散步的林荫小径,是地图上一条清晰可循的轨迹。它不言玄理,只诉日常。而“道”从“首”而起,则多了一份哲思的重量。它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宇宙玄机,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寻,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人生征途。路在脚下,道在心中;一路一念,一实一虚,共同铺展出行走的双重维度。</p> <p class="ql-block">五岔路口谓之“康”,六岔通衢谓之“庄”,故有“康庄大道”之称,象征坦途与盛景;本无路径,因人踏而有,是为“蹊”,非“西”也,成语“另辟蹊径”正源于此;三岔交汇之处曰“骑”,取其分道如骑马之姿;仅容一车通行者为“途”,若误入其中而迷向,便成“误入歧途”;田间南北之路称“阡”,东西之路谓“陌”,纵横交错间,织就“阡陌纵横”的农耕图景;两旁商铺林立、车马喧阗者为“街”,狭长幽静、人家深藏者为“巷”,由此衍生“走街串巷”的市井风情;两车并行之宽道为“道”,故有“道听途说”之语,言途中所闻;而唯有三车并行之阔途,方堪称为“路”。这些称谓,不仅是道路的尺度,更是古人以行走丈量世界的智慧结晶。你还知道其他关于路的词语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