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方会清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在宁静的校园,听风声雨声……</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题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案头的管理学著作翻到某一页,关于效率、协同、优化的理论术语密集如织,忽然就想起了清晨校园里的一幕——几个初中孩子围在花坛边,为一只羽化的蝴蝶轻声争论,阳光把他们的影子叠在刚修剪过的冬青丛上,柔软得不像个需要被“管理”的场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便是我时常面对的张力:一边是现代管理工具的精密逻辑,KPI、流程图、协同系统,每一项都指向“高效”这个清晰的坐标;另一边是教育场域里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瞬间,是学生眼里闪过的好奇,是教师伏案备课的背影,是走廊上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我始终坚信,管理的终极之善从不在工具本身,就像渡河之人,不会把舟筏当成彼岸。这些被我们反复打磨的方法、制度,不过是承载教育理想的“舟筏”,它们的使命,是把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平稳地渡向更充盈、更本真的成长之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曾有人问我,用企业化的管理思维运营校园,会不会消解教育的温度?我倒觉得,真正的管理智慧,恰恰是用工具的“理性”守护教育的“感性”。当流程优化让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他们才有更多心力去倾听学生的心事;当协同机制让部门间的壁垒消融,资源才能更顺畅地流向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工具就像园丁手里的修枝剪,不是为了修剪出千篇一律的形状,而是为了让每一株植物都能得到最适宜的阳光与养分。所以,我们谈高效,是为了给生命成长腾出更多空间;我们说优化,是为了让教育的本质不被琐事遮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世界的确很喧嚣。当各种管理思潮轮番登场,当“成功学”的标尺不断丈量着教育的成果,很容易让人在追逐方法的过程中,忘了出发时的方向。但我总在那些具体的教育场景里找到笃定——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因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看到教师在教研会上为一个教学设计反复打磨,看到门卫师傅记住了每个孩子的名字……这些瞬间让我清醒,管理哲学与教育理想的统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落实在“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的细节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执拗”的摆渡人,手握管理的“舟筏”,心向教育的“彼岸”。任外界喧嚣如何扰耳,内心始终沸腾着对人的珍视——因为我知道,当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从容生长,都能触摸到本真的幸福,那才是管理最动人的“终极之善”。</span></p><p> </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