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癌症,这4类人群尤其要当心!

黄德俊A-YB003

<p class="ql-block">我们每天吃的饭菜,都离不开胆囊这位“消化系统打工人”的默默付出。当这个“打工人”生病时,很多人却误以为是胃不舒服,直到遇上胆囊癌才慌了神。别等小问题酿成大危机,一起来了解胆囊癌的危害,掌握科学护胆方法,守护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肝脏的下方,有一个形似梨子的“小口袋”——胆囊。它是消化系统里一位核心“后勤员”,主要职责是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p><p class="ql-block">胆汁由肝细胞分泌,颜色一般为黄色,成年人每日分泌量约500-600毫升。它的核心作用是乳化脂肪,就像洗洁精分解油污一样,胆汁能将食物中的大块脂肪“分解”成细小油滴,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开始吃饭(尤其是摄入脂肪类食物),胃肠道会分泌一种叫胆囊收缩素的激素,刺激胆囊收缩。胆囊接收到信号后,会主动收缩,将储存的胆汁经由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过程。</p><p class="ql-block">如果胆囊的细胞发生恶性病变,可能会发展成胆囊癌(一种起源于胆囊黏膜的恶性肿瘤)。</p><p class="ql-block">胆囊癌其实并不罕见。2022年,全球约有12.2万新发病例和8.9万死亡病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并呈现出明显的“重女轻男”倾向和地域聚集性,在南美洲、南亚及东亚地区尤为高发。</p> <p class="ql-block">我国也属于胆囊癌高发国家。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胆囊癌的世标发病率为1.14/10万,世标死亡率为0.87/10万,其中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男性。</p><p class="ql-block">胆囊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平均生存期仅约7个月左右。加之它在胆道恶性肿瘤中占比高达80%至95%,位列消化道肿瘤致死率第六,因此被公认为“癌王”之一。而这一严峻形势,主要归因于以下三个特点:</p> <p class="ql-block">特点一:隐匿性强</p><p class="ql-block">早期胆囊癌基本没有特异症状,或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右上腹隐痛等不适感,与胆结石、胆囊炎症状极其相似。这种高度的“伪装性”使其容易被患者忽视,也常导致临床误诊,待症状明显时多已进展至晚期。</p><p class="ql-block">特点二:侵袭性高</p> <p class="ql-block">胆囊壁结构薄,周围血管与淋巴管分布密集。因此,癌细胞易穿透胆囊壁,直接侵犯邻近的肝脏、胆总管等重要器官,并在早期就能够通过淋巴和血液系统发生远处转移,使病情发展迅速。</p><p class="ql-block">特点三:预后较差</p><p class="ql-block">手术切除是当前实现胆囊癌根治的唯一有效手段。然而,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隐匿、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p> <p class="ql-block">此外,胆囊癌细胞对常规放疗和化疗普遍不敏感,免疫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导致晚期患者面临“无计可施”的治疗困境,整体预后较差。</p> <p class="ql-block">女性</p><p class="ql-block">性别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至3倍。这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可能影响胆汁成分与胆囊收缩功能,从而增加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的风险。此外,妊娠、肥胖等因素也会进一步增加胆囊的代谢负担。</p><p class="ql-block">老年人</p> <p class="ql-block">年龄是胆囊癌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胆囊功能逐渐衰退、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且长期慢性炎症的持续刺激,60至70岁成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p><p class="ql-block">胆结石患者</p><p class="ql-block">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结石长期摩擦和刺激胆囊黏膜,可导致慢性炎症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若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其癌变风险较小于1厘米的结石增加10倍以上。</p> <p class="ql-block">胆囊息肉患者</p><p class="ql-block">若体检时发现胆囊息肉,也需要引起重视。虽然多数息肉为良性,但若直径超过1厘米、呈单发、广基底或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则被视为癌变高风险因素,通常建议手术切除。</p> <p class="ql-block">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会显著增加胆结石与慢性胆囊炎的风险,进而增加胆囊癌变的可能。以下是与胆囊健康相关的5种不良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高脂饮食</p><p class="ql-block">经常食用肥肉、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会迫使肝脏分泌更多胆汁来帮助消化脂肪,加重胆囊的代谢负担。此外,这类饮食还容易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趋于过饱和,导致形成胆固醇性结石,成为诱发胆囊病变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不吃早餐</p><p class="ql-block">发表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的一项覆盖10万人的长期追踪研究指出:不吃早餐的人,患胆结石的风险会增加约21%。</p><p class="ql-block">如果经常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胆汁在胆囊中的储存时间就会被迫延长。经过一夜的浓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本就偏高,若再不及时进食,胆汁无法顺利排出,会导致胆固醇浓度过高,超出溶解能力而析出结晶。这些结晶如同雪球般越聚越大,最终形成胆结石。</p> <p class="ql-block">结石长期存在,会不断摩擦和刺激胆囊内壁,引发慢性炎症。持续的炎性损伤,正是显著增加胆囊癌患病风险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嗜好甜食</p><p class="ql-block">含糖饮料、甜点、精米白面等食物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促进胆固醇合成并抑制胆盐分泌。这种代谢紊乱会直接改变胆汁成分,增加胆固醇过饱和状态,增加结石形成风险,长期发展易导致胆囊癌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高盐饮食</p><p class="ql-block">偏爱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或烹饪中放盐过多,不仅会增加心血管负担,还会扰乱电解质平衡,影响胆汁的理化稳定性。这种紊乱容易诱发胆囊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的炎症环境会反复损伤黏膜组织,增加上皮细胞恶变概率。</p> <p class="ql-block">对于胆囊癌,预防远胜于治疗。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可有效降低胆囊疾病风险,远离胆囊癌的威胁。</p><p class="ql-block">增加“护胆”食物摄入,补充关键营养素</p><p class="ql-block">补充优质蛋白质与钙:优质蛋白质是修复受损胆囊黏膜的重要原料,钙参与维持胆囊的正常收缩功能。日常可多吃鸡蛋、低脂牛奶、虾皮、豆腐等食物。若日常膳食不足,建议选择以大豆、小麦、豌豆等为原料的优质植物蛋白粉,并搭配含钙的营养补充剂,全面支持胆囊组织修复与功能维护。</p> <p class="ql-block">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汁及时排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过度积聚。建议多食用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此外,可适当选用含有菊粉、抗性糊精或半乳甘露聚糖等天然膳食纤维的补充剂,增强胆汁排泄效果。同时搭配富含乳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等菌种的益生菌补充剂,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协同保护胆道健康。</p> <p class="ql-block">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能够增强胆囊黏膜的防御能力,降低炎症发生风险。建议多食用、猕猴桃、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选择从针叶樱桃与柑桔中提取物的天然维生素C补充剂,提高抗氧化及代谢调节能力。</p> <p class="ql-block">补充茶多酚:茶多酚有助于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并能促进胆固醇随胆汁从粪便中排出,帮助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风险。建议日常适量饮用绿茶,或选择高EGCG含量的天然绿茶补充剂,效果更佳。</p><p class="ql-block">补充姜酚、芦荟酊:生姜中的姜酚能温和促进胆囊收缩,辅助胆汁顺畅排出;芦荟所含的芦荟酊则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胆囊炎症。建议烹调中适量使用生姜,或偶尔饮用淡芦荟汁(注意选择可食用芦荟品种,并避免过量)。</p> <p class="ql-block">调整饮食结构,减少“伤胆”食物</p><p class="ql-block">控制油脂摄入:每日烹调用油建议控制在25克以内,优先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核桃油等富含Omega-3、6、9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尽量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对胆囊的过度刺激。</p><p class="ql-block">减少添加糖摄入:高糖饮食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胆汁成分改变,增加胆结石风险。应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点,可用苹果、蓝莓等低糖水果替代零食,维持胆汁成分稳定。</p> <p class="ql-block">规律三餐,重视早餐</p><p class="ql-block">定时定量的进餐习惯有助于胆汁规律排放,避免胆囊长时间储存胆汁而引发淤积。早餐最好在7至9点之间进行,并注意搭配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多维多矿等营养素,有效刺激胆汁排出。晚餐不宜过饱,睡前3小时应停止进食,以减轻夜间胆囊负担,使其得到充分休息。</p> <p class="ql-block">避免暴饮暴食,控制进食速度</p><p class="ql-block">避免暴饮暴食,控制进食速度也同样重要。每餐以七分饱为宜,避免一次性进食大量高脂肪食物,减轻胆囊的突然负担。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建议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有助于胆囊平缓接收消化收缩信号,保持功能稳定。</p><p class="ql-block">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优化整体状态</p><p class="ql-block">除了饮食调整,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样对胆囊健康至关重要,应重点落实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控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4.0,避免肥胖增加胆结石风险。</p><p class="ql-block">勤运动:每周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助胆汁顺畅排泄。</p><p class="ql-block">戒烟酒:戒酒戒烟,避免有害物质加重胆汁负担与炎症。</p><p class="ql-block">调作息: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管理压力,维持植物神经稳定与胆囊正常节律。</p> <p class="ql-block">胆囊健康,藏于日常点滴,始于主动守护。将合理的营养、均衡的饮食与良好的习惯融入生活,是远离胆囊疾病困扰的关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体检有发现过胆结石吗?</p><p class="ql-block">您有哪些养护胆囊的好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