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的影响》的教学反思

甲方

<h3>《天气的影响》是“天气”单元的拓展应用课,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对“生活出行、农业生产、行业工作”的影响,同时学会“根据天气调整行为,规避天气风险”。课堂上“生活案例分享+场景讨论”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在“影响维度拓展”和“风险意识培养”上仍有优化空间。<br> <br>课堂最亮眼的是“生活经验联动”环节,让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可感。开篇以“我的一天”为线索提问:“早上出门看天气穿衣服,上学路上雨天要打伞,这些都是天气的影响,你们还遇到过哪些?”,学生主动分享“雨天体育课改室内”“晴天适合晒被子”等生活场景;随后分组讨论“天气对农民、快递员、飞行员的影响”,每组结合职业特点发言(如农民雨天要防农田积水、飞行员大雾天不能起飞),有效突破了“仅关注个人生活,忽略行业影响”的认知局限,多数学生能从“个人”延伸到“他人与行业”,拓展了认知边界。<br>  <br>同时,两个问题暴露了教学不足。一是“影响维度不够全面”,课堂聚焦“正面/常规影响”(如晴天利于出行、雨天利于农作物生长),却很少提及“极端天气的负面影响”(如暴雨引发内涝、台风影响出行安全),导致学生对天气影响的认知不够完整;二是“风险规避能力引导不足”,仅让学生说出“天气有什么影响”,未深入引导“遇到极端天气该怎么做”(如暴雨天不蹚积水、大风天不站在树下),未能将“认知”转化为“实用的自我保护方法”,偏离了课程的实践价值。<br> <br>后续教学将从两方面优化:一是补充“极端天气案例”环节,通过短视频或图片展示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负面影响,再对比“常规天气”与“极端天气”的不同影响,构建完整的认知;二是设计“风险应对小课堂”,制作“极端天气应对指南”(图文结合,如暴雨天:不蹚积水、待在室内;大风天:不抱大树、收好阳台花盆),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方法”,再结合指南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