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天气预报》是“天气”单元的总结与应用课,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获取渠道、核心内容,理解“天气预报基于多要素观测(气温、降水、风、云)”,并能结合预报安排生活。课堂上“生活案例+信息整合”的设计贴合实用需求,但在“知识串联”和“实践应用深度”上仍有优化空间。<br> <br>课堂最突出的亮点是“生活情境导入+信息拆解”,让学生快速感知天气预报的价值。开篇播放“周末计划野餐,查看天气预报判断是否下雨”的短视频,提问“为什么要查天气预报?能从里面知道什么?”,学生主动说出“气温、是否下雨、有没有风”,自然关联前几课学过的天气要素;随后展示电视、手机APP、广播等常见预报渠道,再以“手机APP预报截图”为例,拆解“日期、气温范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等核心内容,学生能清晰梳理预报信息,初步理解“天气预报是对天气要素的综合判断”,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初步衔接。<br> <br>同时,两个问题反映出教学不足。一是“单元知识串联不够紧密”,仅让学生识别预报中的天气要素,未引导他们回顾“这些要素是如何测量的”(如气温用气温计、降水用量雨器),导致学生只知道“预报有什么”,却不清楚“预报数据从哪来”,无法形成“观测→数据→预报”的完整认知链;二是“实践应用流于形式”,课堂仅让学生“根据预报说‘该穿什么衣服’”,未设计更具探究性的任务(如对比不同渠道的预报是否一致、分析预报与实际天气的差异),学生的应用能力未得到进一步提升。<br> <br>后续教学将从两方面调整:一是增加“知识溯源”环节,制作“天气预报数据来源”思维导图,将“预报内容(气温、降水等)”与“测量工具(气温计、雨量器等)”“观测方法(测气温、观云等)”对应起来,帮学生搭建“观测-数据-预报”的完整逻辑;二是设计“预报对比实践”任务,让学生提前收集“电视与手机APP的同天预报”,课堂上分组对比差异、分析原因(如更新时间不同),再记录“当天实际天气”,课后对比“预报与实际”,培养学生的信息辨析能力和探究思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