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气温》的教学反思

甲方

<h3>《测量气温》是“天气”单元“工具认识-实际运用”的关键衔接课,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地测量气温的规范步骤”,并能准确记录数据,同时理解“不同地点气温可能不同”。从课堂实操效果来看,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远超预期,但在“测量细节把控”和“数据解读深度”上仍有改进空间。<br> <br>课堂最突出的亮点是“校园实地测量”环节的设计,真正实现了“从教室到户外”的科学实践。提前划分4个测量区域(操场树荫下、教学楼阳台、校门口、花坛旁),每组明确“测量员、记录员、观察员”分工,出发前强调“3个不”(不碰玻璃泡、不在阳光下直晒、读数时视线相平),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测量,不仅熟练运用了上节课的读数方法,还能主动发现“树荫下比阳台凉快”,初步感知到“地点不同气温有差异”,让科学学习脱离了书本,更具真实感。<br> <br>同时,两个问题也反映出教学中的不足。一是“测量细节指导不到位”,部分小组在户外测量时,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将气温计放在阳光直射处,或读数时手不小心碰到玻璃泡,导致数据偏差;且巡视时仅能覆盖部分小组,无法及时纠正所有不规范操作,少数学生仍未养成“严谨测量”的习惯。二是“数据解读流于表面”,测量结束后,仅让各小组汇报了数据,未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为什么不同地点气温不一样”(如树荫下有遮挡、阳台通风),也没有对比“同一地点多次测量的数据是否一致”,导致学生只完成了“测数据”,却没理解“数据背后的原因”,错失了深化认知的机会。<br>  <br>后续教学会从两方面优化:一是优化“实地指导策略”,提前培训6名“科学小助手”(掌握规范操作的学生),协助教师巡视各小组,重点检查“放置位置、拿取方式”,并准备“规范操作提示卡”(图文结合,贴在气温计旁),确保每个小组都能精准测量;二是增加“数据研讨”环节,用表格汇总各小组数据,引导学生提问“哪个地点气温最高/最低?为什么?”“同一小组两次测量数据差不多,说明什么?”,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测量环境对数据的影响”,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