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认识气温计》是“天气”单元的实操性核心课,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气温计的结构、掌握正确读数方法,为后续测量气温奠定基础。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实操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在“知识衔接”和“实操细节指导”上仍有优化空间。<br> <br>课堂最大亮点的是“分层实操”设计,贴合三年级学生“动手大于听讲”的学习特点。先让学生“自由观察气温计”,自主发现“玻璃泡、刻度、液柱”等结构,再通过教师演示“正确拿取(握顶部、不碰玻璃泡)”“规范读数(视线与液柱相平)”,最后让学生分组用模拟气温计(避免破碎风险)练习读数,从“看”到“学”再到“练”,逐步突破“读数易仰视/俯视”的难点,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基础读数任务。<br> <br>同时,两个关键问题暴露了教学不足。一是“知识关联不紧密”,仅聚焦气温计本身,未衔接上节课“天气要素”知识,导致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测气温”“气温数据能用来做什么”,学习目标停留在“会用工具”,却没理解工具的实用价值;二是“实操指导不精准”,部分学生虽掌握了读数方法,但在“判断液柱对应刻度”时仍出错(如混淆0℃以上、以下刻度),且巡视时对小组的指导多是“再仔细看看”,缺乏具体的纠错方法(如“先找0℃刻度,再看液柱在0℃上面还是下面”),导致少数学生跟不上节奏。<br> <br>后续教学将从两方面调整:一是增加“知识衔接”环节,开篇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要素,那怎么才能准确知道气温呢?”,结尾补充“明天我们就用今天学会的方法,去测量校园里的气温”,让“认识工具”与“运用工具”形成闭环;二是优化实操指导,提前准备“刻度对照卡”(标注0℃上下刻度示例),巡视时针对刻度混淆问题,引导学生对照卡片找参照,同时安排“小老师”(掌握好的学生)协助小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读数技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