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心天气》这课的教学反思

甲方

<h3>《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br> <br>《我们关心天气》是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单元的开篇课,核心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影响生活”的认知,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天气特征。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既有贴合学生认知的亮点,也存在需要优化的细节。<br> <br>首先,课堂亮点集中在“生活化导入”和“实践观察”环节。通过播放“雨天上学”“晴天野餐”的对比图片,快速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他们主动说出“天气影响出行、活动”,自然切入课题;随后组织“校园短时观天”活动,学生带着“看天空、感温度、辨风向”的任务观察,能直观说出“云的多少”“是否有风”等特征,突破了“抽象描述天气”的难点,也符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br> <br>其次,存在两个关键问题需改进。一是对“天气特征的系统梳理”不够扎实,部分学生能说出“下雨”“晴天”,但无法将“温度、风向、降水量”等要素与具体天气对应,比如描述“晴天”时,忽略了“温度较高、风力较小”等关联信息,导致对天气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二是“天气与生活的深度联结”不足,课堂上多是学生被动举例,没有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职业(如农民、快递员)如何关注天气”,未能进一步拓展认知边界。<br>  <br>后续教学中,会调整两个方向:一是增加“天气要素卡片配对”游戏,让学生将“云量、温度”等卡片与“晴天、阴天”卡片对应,强化要素与天气的关联;二是引入“职业天气需求”讨论,提前准备农民、飞行员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天气的实用价值,让科学学习更贴近生活、更具深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