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之《孟子与告子》摘抄(五十六)

远山68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告子章句上(第四十五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问与知识不同(之二)</b></h1> <u>​&nbsp; &nbsp; &nbsp;&nbsp;</u>孟子这一段话的结论说:<b>“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叫做学问?我在《论语别裁》中首先提出来,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知识就是学问,事实上学问并不是知识,知识最多只能算是学问中的一部分。我看大学毕业的人,硕士也好,博士也好,只是专业训练的一种学位而已,只表示已具有了某项专门知识,但并不见得就有了学问。文章写得好,只是文学好;诗作得好也只是诗好;绘画好也只是绘画艺术好,不算是学问。一字不识的人,他做人做得对,做事做得对,这就是真学问。学学问问,问问学学,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问以人格行为为基础。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目的,就是养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为第一,这才是学问的道理。所以孟子也在这里说明,不在书读得好不好</b>。 <u>​&nbsp; &nbsp; &nbsp; &nbsp;</u>年轻人或者要以这个道理,似是而非的当做借口,不去读书,说是在做学问,所以功课不好。这是强词夺理,在学校求学的学龄中,没有好好去读书,就是做人做事没有做对,就是没有达到人格行为的标准,又怎么会是在做学问?<b>学问没有别的,“求其放心而已矣”。每天知道修行,找回自己的心,放在平旦之气中,此心永远清明,养成永远高洁的气质,这是中国学问的精华,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的精华。</b> <u>​&nbsp; &nbsp; &nbsp; &nbsp;</u>不过“<b>求其放心”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把放出去的心、散乱的心收回来,把这心定住,这是一种解释</b>。朱熹解释为把“<b>放心</b>”收回来,放在腔子里,我反对这一说法。腔子里的只是心脏,照他这么说,这种心也放进去,那种心也放进去,心脏岂不爆炸?我单独的另一解释是<b>“放心即放下”,“求其放心”就是求其放下,把一切的恶念、邪念、杂念、妄念放掉,保持夜气,那么正心、正念,自然回来了</b>。而朱熹的解释,只说了一半,并未说得透彻。明朝有一个人写《<b>幻想诗</b>》,其中有两句话说:“<b>一念忽回腔子里,依然瘦骨倚匡床。</b>”幻想了半天,一念回来:“算了罢,这些都是幻想,还是一把瘦骨头,靠到床上睡觉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