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上厕所,下厨房”?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上厕所,下厨房”——这六个字,日常得几乎无人留意,细品却如古井回甘,暗藏乾坤。为何是“上”厕所,而非“下”?又为何是“下”厨房,而非“上”?这看似随意的搭配,实则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社会伦理与哲学思维,是一句浓缩千年人文智慧的语言密码。</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上”与“下”从不只是空间方位的描述,更是尊卑秩序的象征。所谓“上位”“上尊”“上达天听”,皆指向崇高、庄严与权威;而“下人”“下僚”“屈尊下顾”,则隐含着地位之卑、身份之微。正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中,“上”与“下”被赋予了超越物理位置的精神重量,成为理解“上厕所、下厨房”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上厕所”之“上”,初听令人费解——污秽之所,何以居“上”?实则此“上”非尊贵之“上”,而是地形与行动之“上”。古时宅院多依地势而建,正房居北,地势最高;厕所则设于屋后僻角,常建于高台或坡上,以防积水、便于排污。前往之时,往往需拾级而上,脚步由低趋高,故称“上厕所”。这一“上”,是身体的动作,也是空间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更深层看,“上厕所”还蕴含古人对风水与洁净的讲究。按堪舆之说,宅院西北为“秽位”,宜设茅厕;而为避免污气侵扰主宅,厕所常建于后院高处,既利通风,又可将粪肥顺势运出田间,践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农耕智慧。于是,去往这一兼具实用与风水考量的高处之所,自然成了“上”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反观“下厨房”之“下”,则映射出另一重社会图景。厨房多位于南侧倒座房,地势低于正房,阳光斜照,烟火缭绕,是仆役劳作、妇人操持之地。从高堂正屋走向这方烟火之所,不仅是位置的下降,更是身份的“屈就”。古有“君子远庖厨”之训,士人以不亲执炊事为雅,厨房因而成为“下人”之所,出入其间,便谓之“下厨房”。</p> <p class="ql-block">此外,从行动路径而言,由北向南、由高至低,从正房缓步而下至南房厨房,脚步自然“下”行。这一“下”,既是地理的落差,也是礼制的体现——尊者不下堂,下者司其职。语言在此悄然记录了古代家庭的空间秩序与等级伦理。</p> <p class="ql-block">“上厕所,下厨房”,一上一下,看似寻常,实则如一幅微缩的古代生活长卷徐徐展开:有人步上台阶,隐入屋角茅房;有人自高堂缓步而下,步入炊烟袅袅的厨房。这两个短语,将建筑布局、行动轨迹、社会身份与文化观念熔铸于三字之中,成为汉语里最接地气却又最富深意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下次当你轻启双唇说出“我去上个厕所”或“她正在下厨房”时,不妨稍作停顿——那话语深处,藏着一座四合院的格局,一段封建礼制的回响,更有一代代中国人对空间、身份与生活的细腻体察。这,正是语言所承载的、永不褪色的历史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