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者”与“掌舵人”,其核心职责始终围绕“人”与“事”两大维度展开。“聚得住人”是凝聚发展的内生动力,“摆得平事”是推动进步的外在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所学校良性运转的基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聚得住人”的本质,是构建一种基于信任与认同的校园共同体。这并非简单的行政命令或情感笼络,而是校长以自身人格魅力和治理智慧,对校园生态的深度塑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首先,律己服人是凝聚人心的前提。校长的言行举止是校园里最直观的“风向标”,要求教师敬业,自己必先勤勉;要求学生笃学,自己必先好学。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力,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它能将抽象的“师德”与“校风”具象化,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敬畏与追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其次,善处关系与真情关怀是维系共同体的纽带。善处关系,意味着校长要成为沟通的桥梁,既要向上传达师生诉求,争取发展资源,也要向下倾听一线声音,化解矛盾分歧,守护校园应有的纯粹与宁静。而真情关怀,则是让制度从“冰冷条文”变为“温暖保障”的关键。它要求校长能“看见”每一位师生的独特需求与成长困境,无论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瓶颈,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困惑,都能给予及时的关注与支持,让校园充满人文温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后,勇于扛事是赢得信任的核心。在学校发展的道路上,风险与挑战无处不在,从突发的安全事件到改革的瓶颈难题,校长的担当精神至关重要。面对问题不推诿、不逃避,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寻找对策,这种“主心骨”般的存在,是稳定人心、凝聚合力的最强粘合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如果说“聚得住人”是为学校发展“铸魂”,那么“摆得平事”就是为学校进步“赋能”,它考验的是校长的专业素养与治理能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其一,懂行精业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校长必须是教育教学的“内行”,深耕教育规律,洞悉课程改革方向,方能在学校的办学定位、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做出正确判断,避免“拍脑袋”决策,真正引领学校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其二,执规公平是维护秩序的底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公平。校长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与守护者,必须一碗水端平,对所有师生一视同仁。只有让规矩成为保护每一位校园成员权益的“保护伞”,而非因人而异的“松紧带”,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让师生信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其三,善管赋能是提升效能的关键。校长的管理,不是事无巨细的包办,而是通过高效的统筹协调,为团队成员搭建成长的平台、创造干事的条件。这意味着要合理授权,激发中层干部的积极性;要搭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优化流程,提升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转效率,让整个团队都能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价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总而言之,“律己、善交、真情、担当”是校长凝聚人心的“软实力”,它让师生愿意“跟着干”;“懂行、公平、善管”是校长推动发展的“硬本领”,它能带着大家“把事做成、做好”。一位优秀的校长,必然是“聚人”与“成事”的有机统一者,以“聚人”之心奠定成事之基,以“成事”之实回馈聚人之力,方能引领学校行稳致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