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之《孟子与告子》摘抄(五十四)

远山68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告子章句上(第四十三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财富 饮食 礼仪(之二)</b></h1> <u>​&nbsp; &nbsp; &nbsp; &nbsp;</u>孟子又说另一个状况,他说:“<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b>”,万钟之粟,古代是以实物、粮食来衡量财富的,钟是古代的一种衡器,万钟之粟,当然就是几百万斤的粮食,如以当时的社会财富来论其价值,那就是很大的财富了。<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孟子说,假如有人给我们这许多财富,可是不要见到钱,眼睛也红了,就随便接受;必须分辨礼、义,假使不会礼义的,看都不看一眼。有些人为了都市中美好的房屋。“<b>宫室之美</b>”;有些人为了家庭儿女生活,“<b>妻妾之奉</b>”,因为自己怕穷,看见富贵摆在前面,便迷惑了。像三十多年前,抗战刚胜利的时候,一般人搞昏了头乱发财,叫做五子登科,即是妻子、房子、车子、金子、儿子都来了。有一个人在南京有一条街的房屋,不到十年,来了台湾,穷得躲在人家厨房吃冷饭,还向小主人讨一份小差事。所以要辨义与不义,不要说什么五子登科,纵然要百子登科,如果不义的,也不接受。所以钱财、物质的享受,合不合义礼,要弄清楚。</div> <b>&nbsp; &nbsp; &nbsp; &nbsp;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b> <u>​&nbsp; &nbsp; &nbsp; &nbsp;</u>这是孟子的文章,本来一句话说完了,他每一样举两个例子,会写文章,玩他的才气。苏东坡专门学他的,嬉、笑、怒、骂,两句够了,偏要写六句,大家称之为“<b>孟体</b>”。上面已经说了“<b>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b>”,在这里只要说“<b>此三者</b>”三个字就够了,他偏要写上六句。年轻人读到这里,觉得重复累赘,架床叠屋,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孟子为了多赚一些稿费。<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b>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为了财富、虚荣,贪图物质享受而动心,根本不配做一个知识分子。因为操守上已经失去了本心。</b></div><div><b><br></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这种操守行为,在佛家就是所谓的“办事定”;失去了操守的行为,在心性上是散乱,是不对的,在行为上是大妄行。行愿的行就是大定,普贤的十大行愿,要多么大的定力!认识清楚,才能身体力行。打坐能定,下座以后不能起心愿而定之,是不行的,能在心愿境界而定,就可以到达孔孟的道理,老庄的道理。佛法大小乘也是一样的,在我个人看来,没有两样,也就是孔子说的,“操则存,舍则亡”。</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