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离娄章句下(第六十一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子与子思(之二)</b></h1> <u> </u>古人处世处事,是有一套章法的。可以说,对于生活的观点、社会的形迹、道德的价值,和现代不同。<div><br></div><div> 孟子所举例的曾子,是他所崇拜的前人,颇似现代青年口中喜说胡适之、梁启超这种推崇的样子。然后他又举子思为例。子思在卫国的时候,遇到齐国来犯,有人对子思说:敌人来了,赶快先逃吧!子思说:我不走,卫国的皇帝,谁来保护他呢?谁和他共同守国家、守土地呢?守土有责,所以他不走。</div> <u> </u>孟子举例以后,作结论发表他自己的意见说:<b>曾子与子思同道,他们两人在形态上不同,敌人来了,一个走,一个不走,是各有不同的立足点;但在中国文化的道理上,是同一个道,同一个理由。在仁、义、忠、信的基本道德上,完全相同,并无差别</b>。因为曾子在武城的时候,是在师位上,当一个闲顾问,国君虽然表面恭敬他,可是顾而不问。并且鲁国国君对曾子,是对父兄一样,曾子年纪大,是前辈,却没有实权,对于政治无法有所建议;即使建议,也未免采纳。子思在卫国就完全不同了,是被卫国国君聘去从事实际政务工作的,属于高级顾问,处身在臣的位置,这就是另外一个微妙的道理了。其实,曾子与子思两个人,如果易地而处,也会是同样的做法。所以,时位不同,做法就不一样。试以较扩大的观点来说,假如印度的释迦牟尼生在中国的春秋时代,他也可能不会出家,也许会同孔子一样的作为。如果孔子出生在印度,也可能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一样的人。<div><br></div><div> 孟子的这段话,也等于为他自己说明。你们认为我应该出来挽救这个时代,可是这个时代我也没有办法;因为当局者不听我的,我也无可奈何;齐宣王、梁惠王只是把我摆在客卿的位置而已,我又有什么办法!</div> <b>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b>”<div><br></div><div> 另外一个学生储子,齐国人,他告诉孟子说:齐王派人偷偷来看你,对你秘密调查,因为你是大儒,看看你到底有什么秘密法门,在生活言行上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孟子说:你告诉他们,不要浪费精神做这种事,圣人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尧舜也是人,与普通人一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