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自习的铃声刚落,八(15)班的教室里便只剩下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像是春蚕食桑,又似细雨拂窗。我坐在讲台旁的椅子上,面前摊开的是新编入教材的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备课笔记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南仁东先生二十二年追寻“天眼”的故事,该如何讲给这群十四五岁的孩子听?是侧重他“仰望星空”的理想,还是“脚踏实地”的坚守?我正对着教案上的“教学难点”一栏斟酌,语文科代表小琳却像只受惊的小鹿,匆匆跑到讲台前,指尖还捏着半截没写完的钢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俯下身,嘴唇几乎贴到我的耳畔,声音轻得像一缕风:“老师,小妍正在抄袭。”</p><p class="ql-block"> 我握着红笔的手顿了顿,目光越过一排排课桌,落在教室靠窗的位置。小妍正低着头,肩膀微微耸起,右手握着笔快速书写,左手却不自然地压在桌肚的缝隙里,像是藏着什么秘密。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她的侧脸上,能看到她紧绷的下颌线,以及额前渗出的细密汗珠。我没有立刻起身,只是用右手中指轻轻按在嘴前,对着小林比了个“嘘”的手势。小林眼中的焦急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疑惑,但她还是懂事地点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的沙沙声依旧,可我的思绪却飘远了。我想起第一次注意到小妍,是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次语文测验后。那天我抱着厚厚的试卷走进教室,刚念到“小妍,58分”,就看到她猛地把头埋进臂弯里,肩膀一抽一抽的。下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她始终低着头,手指反复绞着校服的衣角,声音细若蚊蚋:“老师,我是不是特别笨?数学考32分,英语考28分,现在连语文都及不了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落在她微颤的发梢上,我忽然想起自己刚当老师时,老校长说过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待燃的灯芯,有的需要明火点燃,有的却要耐心等一阵风。”从那以后,我开始格外关注小妍。早读课上,我会特意走到她身边,轻声提醒她“‘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晴’不要写错”;作业本上,我不再只打勾叉,而是写下“这个比喻用得很妙”“这句古诗引用得很贴切”;遇到她不懂的知识点,我会把她叫到办公室,用最简单的例子讲解——讲“借景抒情”时,我会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你看,叶子落了,我们会觉得难过,这就是景物和心情连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小妍的语文成绩开始有了起色。七年级下册的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拿到试卷那天,她攥着卷子跑到我面前,眼睛亮得像星星:“老师,我居然及格了!”再后来,她开始主动找我问问题,甚至会在作文里写“我想成为像老师一样,能把文字讲得好听的人”。看着她从“及格线徘徊者”慢慢向“一百分冲刺”,我比谁都清楚,这份进步背后,是她无数个早读课的背诵,是她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更是她终于在“满盘皆输”的学科成绩里,抓住了语文这根“救命稻草”。</p><p class="ql-block"> 如果此刻我当众揭穿她的抄袭,会怎么样?我仿佛已经看到她再次埋进臂弯的头,看到她眼中刚刚燃起的光瞬间熄灭,看到她再也不敢主动举起的手。不行,绝对不能这样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我提前十分钟走进八(15)班的教室。早自习的铃声还没响,学生们有的在背书,有的在整理书包,小琳正坐在座位上默写古诗。我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俯下身对她说:“小琳,昨天的事,老师知道你是为了班级纪律,做得很对。但小妍这孩子,你可能不知道,她的数学、英语一直跟不上,只有语文能让她有点自信。如果昨天我们当众说出来,她可能再也不敢抬头看大家了。”</p><p class="ql-block"> 小琳停下笔,抬头看着我,眼神里的疑惑渐渐变成了理解:“老师,我明白了。那接下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交给我处理,你就做个冷静的旁观者,多关注她的优点,比如她最近的作文进步就很大,对吧?”我笑着说。小琳用力点点头,拿起笔继续默写,只是这一次,她的笔尖似乎比刚才更轻快了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午第二节大课间,我在教室门口走廊等小妍。她刚走出教室,看到我就愣了一下,脚步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但还是咬着嘴唇走了过来。我把她请进办公室,给她倒了一杯温水,放在她面前的桌子上。杯子里的热气袅袅升起,模糊了她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小妍,最近几次语文卷面测试,你的基础部分能考到50多分了,”我先开口,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记得七年级刚开学时,你这部分只能考30多分,进步这么大,老师真的为你高兴。”</p><p class="ql-block"> 小妍的头埋得更低了,双手紧紧握着杯子,指节都有些发白。</p><p class="ql-block"> “不过昨天晚自习考试时,老师注意到一个小情况,”我顿了顿,看着她的眼睛,“你所在的那一组有点动静,有几位同学在你后面,指着我,又指着你。老师有点纳闷,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你能帮老师解开这个疑惑吗?”</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像是一根轻轻的刺,扎在了小妍的心上。她沉默了片刻,肩膀开始微微颤抖,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砸在杯子里,溅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她哽咽着说:“老师,我错了……昨天考试,有两道理解性默写题我不会,就偷偷翻了语文书。我怕考差了,你会罚我抄10遍……”</p><p class="ql-block"> 听到“抄20遍”,我心里咯噔一下。我想起上个月的一次小测,有几个学生默写错了好几句古诗,我确实说过“错一句抄10遍,加深印象”,没想到小妍会把这句话记在心里,甚至因为害怕惩罚而选择抄袭。我连忙说:“小妍,先别哭,告诉老师,那两首古诗你认真背了吗?”</p><p class="ql-block"> “是《使至塞上》,”她擦了擦眼泪,声音带着哭腔,“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生病了,请假在家。考试前我背了,但总是记混,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在题目里……”</p><p class="ql-block"> 原来如此。我心里涌起一阵愧疚,如果我能早点注意到她缺了这节课,如果我能主动问问她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拿起桌上的语文书,翻到《使至塞上》那一页,对她说:“这是老师的疏忽,没有及时帮你补上落下的课。现在我们一起学,‘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小妍抬起头,眼睛红红的,但还是点了点头。我指着课本上的诗句,一句一句地给她讲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这里的‘单车’不是说真的只有一辆车,而是指王维这次出使的随从很少,表现了他的孤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看这两个‘直’和‘圆’,多形象啊,大漠里的烟是笔直的,黄河上的落日是圆圆的,就像我们画画一样,用简单的字画出了大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一边讲,一边观察小妍的反应。她不再低头,而是睁大眼睛看着课本,时不时还会提出问题:“老师,‘萧关逢候骑’的‘候骑’是什么意思呀?”“‘都护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已经打了胜仗?”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比起批评她的抄袭,帮她补上知识的漏洞,重建她对学习的信心,才是更重要的事。</p><p class="ql-block"> 讲完古诗,我合上书,看着小妍说:“小妍,老师希望你记住两件事。第一,以后不管是没听懂的课,还是缺了的课,都要主动来找老师,老师永远都在。第二,诚信比高分更重要。你这次考50多分,老师为你高兴,不是因为分数,而是因为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靠抄袭拿到高分,那这个分数就像泡沫一样,一戳就破,没有任何意义,对不对?”</p><p class="ql-block"> 小妍用力点点头,眼泪又掉了下来,但这次的眼泪里,没有了之前的愧疚和害怕,反而多了些释然。她站起来,对着我鞠了一躬:“老师,谢谢您。我以后再也不会抄袭了,缺了课我一定主动找您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她走出办公室的背影,我拿起桌上的《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忽然有了新的想法。南仁东先生在建造“天眼”的过程中,遇到过无数困难——技术瓶颈、资金短缺、身体疾病,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更没有想过走“捷径”。或许,我可以把小妍的故事,和南仁东先生的故事结合起来,告诉孩子们: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抄近路”得来的;就像“天眼”能看到遥远的星星,是因为南仁东先生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寻,而我们的成长,也需要这样的耐心和诚信。</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语文课上,我没有先讲课文,而是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女孩因为害怕考差而抄袭,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到错误,主动补上知识漏洞的故事。我没有说出小妍的名字,但我看到小妍坐在座位上,腰杆挺得笔直,眼神坚定。讲完故事后,我才翻开课本,开始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当讲到“南仁东先生带着团队,在贵州的大山里跋涉了十二年,才找到最适合建造‘天眼’的位置”时,我特意看了看小妍,她正低着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我想,她一定听懂了。</p><p class="ql-block"> 下课铃响了,小妍走到我身边,递过来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我以后要像南仁东先生一样,不怕困难,也不骗自己。下次语文考试,我一定靠自己的努力考到60分以上!”看着这稚嫩的字迹,我忽然觉得,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不是看到学生考出高分,而是看到他们在你的引导下,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像一颗原本蒙尘的星星,在耐心的擦拭下,终于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思考:以“共情”为灯,照亮成长的缝隙</p><p class="ql-block"> 这起“抄袭事件”看似是一次小小的教育插曲,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是选择“疾言厉色的批评”,还是“润物无声的引导”?是关注“错误本身”,还是关注“错误背后的孩子”?在我看来,这次事件带给我的教育思考,远不止“诚信教育”这么简单,更关乎“教育的温度”与“共情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首先,教育应是“看见”的艺术,而非“评判”的工具。当小琳报告小妍抄袭时,我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先“看见”了小妍紧绷的肩膀、额前的汗珠,以及她过去一年里在语文学习上的努力。如果我只看到“抄袭”这个行为,而忽略了她“害怕失去唯一的自信”的心理,那么这次批评很可能会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教育的本质,是“人影响人”的过程,而“影响”的前提,是“看见”——看见学生的优点,也看见学生的脆弱;看见学生的进步,也看见学生的挣扎。就像南仁东先生建造“天眼”时,不仅要看到星空的辽阔,还要看到大山的崎岖,只有兼顾“宏大”与“细微”,才能真正抵达目标。</p><p class="ql-block"> 其次,“容错”是比“纠错”更重要的教育智慧。小妍的抄袭行为固然不对,但她的动机——“害怕考差被惩罚”“想保住语文这唯一的自信”,却值得我们反思。作为老师,我们常常会用“惩罚”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却忘了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小妍缺了《使至塞上》的课,却不敢主动找老师补课,这背后,或许是她对“提问”的恐惧,是她对“被否定”的担忧。这时,“容错”就成了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老师的角色,不是“法官”,而是“陪你改正错误的人”。就像我给小妍补上《使至塞上》那节课时,没有先批评她的抄袭,而是先承认自己的“疏忽”,这种“共情式的容错”,让她卸下了心理防线,也让教育有了温度。</p><p class="ql-block"> 最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满分的机器”。在这次事件中,我始终没有把“分数”作为评价小妍的标准,而是更关注她“是否能重建自信”“是否能理解诚信的意义”。因为我知道,分数只是暂时的,而一个人的品格、心态、面对困难的勇气,才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南仁东先生之所以能成为“时代楷模”,不是因为他建造了“天眼”这一“满分作品”,而是因为他在二十二年的坚守中,展现出的“执着、诚信、担当”的品格。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教学生背古诗、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在考试中拿高分,更是为了让他们从文字中汲取力量,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品格、有追求”的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老校长还说过:“教育就像种庄稼,有的苗长得快,有的苗长得慢,你不能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更不能因为它长得慢就放弃它。”小妍就像一棵长得慢的苗,她需要的不是“拔苗助长”的催促,而是“耐心等待”的陪伴,是“及时浇水”的关怀。而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成为“守苗人”——用共情的灯,照亮他们成长中的缝隙;用包容的雨,滋润他们内心的脆弱;用坚定的信念,陪他们一起等待“开花结果”的那天。</p><p class="ql-block"> 就像“南仁东星”永远闪耀在夜空,教育的温度,也应该永远闪耀在每个学生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