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祖 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国是什么?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p><p class="ql-block"> 翻阅典籍,“祖国”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清人魏源在《圣武记》中写道:“巴社者,回回祖国”。这解释固然准确,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祖国,哪里仅仅是纸上的定义呢?</p><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飘回了童年。故乡的老屋后,有一棵年迈的槐树,据说是祖父种下的。春天,它开着串串白花,香气能飘出半里地去;夏天,它撑开浓密的绿荫,成了左邻右舍纳凉闲聊的好去处。我们在树下听老人讲那些过去的故事,讲饥荒、战乱,讲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坚守。那时不懂,如今回想,这不正是“祖国”最朴素的诠释么?她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是祖辈辈辈生息繁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土地,承载着我们的来处。我想起陆游,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示儿》中留下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临终之际,他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这份情感,穿越千年,依然能灼痛我们的心灵。还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丹心,不正是对祖国最赤诚的告白么?</p><p class="ql-block"> 祖国是具体的。她是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是杜甫眼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是王昌龄笔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心。她是我们舌尖上母亲做的家常菜的味道,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熟悉,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想起秋瑾的诗句:“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这位巾帼英雄,不愿让头颅在闲中老去,更不愿祖国在劫难中化为灰烬。她的悲愤,她的豪情,都化作了对祖国最深沉的爱。</p><p class="ql-block"> 走到窗边,推开窗,夜风拂面。远处有点点灯火,近处有阵阵虫鸣。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像我一样的人,在思考着“祖国”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林则徐那铿锵有力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国家”,不正是“祖国”的具体化身么?他被发配新疆,路途遥远,前途未卜,却依然心系国家,这是何等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祖国,她不仅是地理的,更是文化的。她是方块字的结构之美,是诗词歌赋的韵律之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这些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微小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情感记忆,共同构成了祖国的全部。</p><p class="ql-block"> 对于漂泊海外的游子,“祖国”更是具体的。田汉在《丽人行》中借人物之口说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祖国”。巴金在《杨林同志》中也写道:“我应当把这些年轻战士的事迹多向祖国报导”。无论身在何方,祖国永远是心中的根,是精神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窗外,天色微明。一夜的思考,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祖国是什么?她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是我们祖辈辈辈生活的地方。她是屈原的《九歌·国殇》中“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英勇;是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是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祖国,是承载我们生命的土地,是滋养我们灵魂的文化,是连接我们过去与未来的血脉。她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是我们的身份,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天亮了,新的一天开始。我拿起笔,觉得有千言万语想说,却只写下了一句:“祖国,我与你同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