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告子章句上(第四十二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财富 饮食 礼仪(之一)</b></h1> <b style=""> </b><b>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u> </u>他说,“<b>一箪食,一豆羹</b>”得了可维持生命,“<b>箪</b>”是竹篾或苇草所编成的圆形小筐,和日本人的便当盒差不多,用来盛食物。在民国初年,交通不便的地方,这种器皿仍可见到,俗称“<b>蒲包</b>”。像轿夫、脚夫、苦力之类的,带在路上吃的,名为“<b>蒲包饭</b>”。“<b>豆</b>”,也是一种古代盛肉或羹的碗,形状近似西方人用来喝白兰地酒的高脚玻璃杯,木制的名<b>“豆</b>”,竹制的名“<b>笾</b>”,同时也是祭器。如果在极饿的时候,吃了这一点食物,就可以活下去,否则就会饿死。<div><br></div><div> 可是,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几千年来,在被斥责侮辱下的食物,有很多人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如果是把食物放在地上,用脚踢过去,就是讨饭的人也不迟这碗饭。所谓“<b>君子不受嗟来之食</b>”,就是说对于以怜悯而施舍的食物,宁可饿死也不吃这碗怄气饭。这不是吃饱与饿死的问题,这是人格、气节的道理。古代这类的人很多,例如明清之间多看到的,好多乞丐的诗也作得好,对于饮食与生死的问题,有很高的见地,经过研究,这些人都是学禅而得道的。其中有两位,看来是明朝的遗老,满人入关以后,便隐姓埋名,不肯出山做官,而且走避他乡,最后宁可沦为乞丐。当死在路旁时,还留下诗来,都是好诗,其中一首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赋性生来是野流 手持竹杖过通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饭篮向晓迎残月 歌板临风唱晚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两脚踏翻尘世界 一肩担尽古今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而今不受嗟来食 村犬何须吠未休</b></div> <u> </u>看来他的修养境界,比出家人还高明,所谓“<b>两脚踏翻尘世界 一肩担尽古今愁</b>”,这是何等气魄!硬是圣贤气魄,即使是英雄也做不到。最后两句,“<b>而今不受嗟来食 村犬何须吠未休</b>。”正是孟子这里所说的,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固有文化的精神。最后一句却是他临死的时候骂人的,意思说:我已经走了,你们还在这里乱叫,叫个什么劲!<div><br></div><div> 在中国文学上,这种人称之为诗丐,是不愿留名的。他的诗很多,都是好诗,学问修养如此之好,诗如此之好,可是他讨饭过日子。他还有悟道的诗亦很好。可是这里不讨论诗,我们只是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饮食生死之间的道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