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离娄章句下(第六十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子与子思(之一)</b></h1> <b>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b><div><b>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b></div><div><b>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b></div> <u> </u>这是说到在公谊私情之间友道的处理态度,又是一个高潮所在。那种谈论了匡章的问题,与学生们继续讨论友道,又举出古人的例子。<div><br></div><div> 他说:曾子当年在鲁国武城的时候,南方的越寇来犯了(这段历史,在《<b>吴越春秋</b>》有详细的记载,吴越之战,与鲁国、齐国都有关系)。有人告诉曾子,敌人来了,快逃吧!曾子告诉学生说:好!逃吧!但是你们要注意,敌人来了,不要让坏蛋住在我的屋子里,那会把我的东西和庭院树木弄坏的。战争结束,敌人退了以后,他对学生说,把我的房子先修理好,我要回来了。他回来以后,就有人议论说:鲁国的国君对我们的老师不错,很恭敬;这次敌人来了,他却脚底下抹油,先溜走了,未免令人失望。而且敌人一走他先回来,这样是圣贤的做法吗?恐怕不大对吧!其中有一个学生沈犹行听见这样的话,就说:胡闹,你们不懂这个道理,不要乱讲。从前我家被土匪抢了,负刍这个土匪率众来了。当时跟先生求学的学生有七十多个,但是没有看见一个人来帮忙。你们知道吗?这又是什么道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