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谛听:在时间之河中打捞存在的回响》

若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夜谛听:在时间之河中打捞存在的回响》 </span> </p><p class="ql-block"> 王应科</p><p class="ql-block">秋分一过,夜色便如被墨浸润的宣纸,一寸寸濡湿、延长。</p><p class="ql-block">风从旷野吹来,带着谷物归仓后大地那疲惫而满足的吐息,清冽地穿过窗隙。</p><p class="ql-block">这风,这夜,这不知何时响起的淅沥雨声,敲打着梧桐叶,已不再是外界单纯的声响,而仿佛是整个宇宙在换季时沉稳的呼吸。我立于这呼吸的中央,持桩静立,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被纳入一种宏大节律中的微小存在。此刻的寂静,丰饶而深邃,足以沉淀一切浮华,让心灵转向空明,面对浩瀚时空,以心叩问存在的本质。</p><p class="ql-block">品茶之际,那些自然浮现于脑海的诗句,无论是自己的旧作,“秋风何事入罗帏,搅乱愁人梦不归”,抑或前人的遗墨,都不再是修辞的点缀,而是灵魂在不同时空坐标下,对同一永恒诘问的回应。</p><p class="ql-block">秋风夜雨,像一位冷静的哲人,它不提供答案,只负责剥落一切虚饰,将“存在”的赤裸命题推至面前。它让我们看见,生命不过是时间长河中一道短暂的光痕,而感悟,则是我们在这流动中试图打捞的、确认自身意义的微小努力。</p><p class="ql-block">阅旧作《采桑子·秋思》,“年光暗换浑不觉”的感慨,如今读来,已少了几分青春式的慌张,多了些许成熟的默然领受。时间“吹老林丘”,却也吹亮“霜天万里秋”。这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启示?生命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抗拒凋零,而在于如何在凋零的必然中,识别并拥抱那由此廓开的、更为广袤的精神空间。</p><p class="ql-block">天的美是赠与的,秋天的美则需要智慧去解读。它是一种“减法”的辉煌,如同修行,洗尽铅华之后,方显存在本身的骨骼与力量,恰似疏朗的枝干指向无垠苍穹,自有其坚韧不摧的形态。于是,白居易笔下的“安闲”便有了更深层的哲学意蕴。我那句“雨细听渐隐,茶温意自沉”的独坐片刻,实为一种有意识的修行。它是在承认寒意必然(“呵手觉寒侵”)之后,选择以内心的火种(“地二生火”、“茶温”、“拥书”)去构筑一个可栖居的微观宇宙。</p><p class="ql-block">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内在定力”的建构。真正的从容,并非身处温室而无风雨,而是明知“一任阶前叶,随风落满襟”的萧瑟,依然能保持灵魂的秩序与安宁。这是一种与时间和解的姿态,接受其流逝,安住于当下,在无常中建立内心的恒常</p><p class="ql-block">然而,秋风亦是最敏锐的考古学家,能轻易发掘记忆地层深处的宝藏与残痕。“夜雨做成秋,丝丝沁客愁”,这愁绪,既是对地理故园的怀念,又何尝不是对生命原初完整状态的一种乡愁?</p><p class="ql-block">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从母体的合一走向社会的分离。故园在此,象征的是那个似乎再也回不去的、浑然天真的精神家园。而对故人的牵挂,“天末凉风至,沉吟忆旧游”,则映照出我们对“共在”的深切渴望。</p><p class="ql-block">孤独是存在的底色,而友谊、爱情这些深刻的情感联结,犹如在无尽虚空中点亮彼此的灯火,确认我们并非绝对的孤岛。秋风提醒我们珍惜这些温暖的“相遇”,它们是对抗生命本质孤独最珍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最终,所有思绪都汇向那“钓罢归来不系船”的至高意境。这“不系”,并非麻木或放任,而是了悟“江湖秋水多”之后的通透与洒脱。它是对“控制幻象”的放弃,是允许生命之舟顺应更大的自然之流。当我们停止与不可逆转者(如时间、逝去)角力,不再执着于系牢安全的缆绳,反而可能进入一种“只在芦花浅水边”的安然。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片“芦花浅水”,不在外界,而在于我们是否修炼出一颗能容纳一切变化、如如不动的自在心。</p><p class="ql-block">风停雨歇,万籁俱寂。庭阶上定是落叶层叠,如同时间留下的清晰刻度。这千古不变的秋意,吹拂过无数寻求意义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今夜,我以我的生命体验与之对话,试图从这萧瑟中品读出存在的壮美。愿我们都能在渐深的年华里,谛听这永恒的风声,并将它化为眉宇间的澄明与内心的笃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9.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