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离娄章句下(第五十九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孝有五(之二)</b></h1> <u> </u>孟子说:匡章为什么被人说不孝?事实上是父母对他的要求太过分了。前面孟子也说了,父子之间不责善,为父母的,对子女要求得太过分也是不对的。常看到一些宗教界的朋友,自己信佛教的,儿子不信佛教,就骂儿子要下地狱;信基督教的,儿子不信就是魔鬼。这就是责善,过分了。匡章也因此而避开了父母,逃避了那种过分的责难,所以一看到父母就躲开,免得又引起父母生气,反而不好。 <u> </u><b>孟子说:“责善,朋友之道也”,责善是朋友之间的的相处之道</b>。我也经常说,<b>中国社会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前面的四伦是国家体制、血脉骨肉之间的关系,当然在人伦之列</b>。但最后加上朋友这一伦,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理由?其实,<b>朋友这一伦,比前面四伦都更重要。人生有许多事情,上不可以对父母讲,下不可以对妻子、兄弟讲,至于君臣之间,更不敢讲了。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或做了坏事,简直没有人可讲可商量的时候,只有在知己朋友之间可谈。所以朋友之道可责善,何以故?中国朋友之道的定义在“规过劝善”,也有“通财之义”,所以师生也包括在朋友这一伦之内</b>。古人写信给学生,每称“友生”,包括了师生、朋友的关系。<b>父子之间若责善,骨肉之间的感情就受到伤害了</b>。所以古人<b>易子而教</b>,自己的子女请别人想办法教才比较好。 <u> </u>于是,孟子又替匡章解说道:匡章很可怜的,他自己难道不想有个完美的好家庭吗?他也想夫妻、母子、家属都在一起,享受完美的家庭乐趣,只因为父亲的要求太过分了,只好善意地逃出来,而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夫妻也离婚了,对自己的儿子也照顾不到了,只能在外面流浪。他的存心,是认为如果不如此做,父亲看到自己反而生气、痛苦,这罪就大了。只有逃开。这就是匡章内心的思想,也表明了他的个性与人格,而一般人哪里知道呢?你们认为他不孝,我觉得他是个孝子,所以我和他交往。<div><br></div><div> 这一节书,是孟子的圣人之道,在处于师友之间的观念上与普通人不同,是责其大义所在,而搁开世俗的误解。假如我处于孟子的地位,也很难做到如孟子那样,虽然社会上的人都在骂匡章,但孟子不仅跟他是朋友,而且很有礼貌,一定还会有生活上的接济。连学生看到这种情形都在反对,而孟子处在友道的立场,仍坚持这个态度,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