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中国文明之食养智慧

詠江

<p class="ql-block">  “五谷杂粮的养生智慧”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和健康之道。</p> <p class="ql-block">  一、文明的基石:何为“五谷”?</p><p class="ql-block"> “五谷”之说最早源于《论语》,具体所指略有出入(如有地方把“黍稷麦菽麻”称作五谷),但核心是几种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作物。通常指:</p><p class="ql-block"> 稻(大米): 南方主食,味甘性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p><p class="ql-block"> 黍(黄米): 古代重要粮食,性温,益气补中。</p><p class="ql-block"> 稷(小米): 古称“百谷之长”,性微寒,养肾气,健脾胃,安眠。</p><p class="ql-block"> 麦(大麦小麦): 北方主食,味甘性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p><p class="ql-block"> 菽(豆类总称): 如大豆、黑豆等,性平,补虚解毒,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后来,“五谷”的概念逐渐扩展为“五谷杂粮”,涵盖了更多种类的粮食作物,如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薯类等。</p> <p class="ql-block">  二、智慧的源头:天人合一的养生观</p><p class="ql-block"> 中国养生智慧的核心是“天人相应”和“阴阳平衡”。五谷杂粮的运用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1. “五谷为养”——膳食之基</p><p class="ql-block"> 源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句话确立了谷物在饮食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它认为,谷物是滋养身体、补充精气神的根本,其他食物起辅助和补充作用。</p><p class="ql-block"> 2. “四气五味”——食性平衡</p><p class="ql-block"> 每种谷物都有其“食性”(寒、热、温、凉)和“食味”(酸、苦、甘、辛、咸)。</p><p class="ql-block"> 例如: 绿豆性寒,用于夏日清热解暑;红豆性平,利于祛湿利尿;小米微寒,适合脾胃虚热者;糯米性温,适于温补脾胃,但多食易生湿热。</p><p class="ql-block"> 养生之道在于根据自身体质(如寒底或热底)和外界环境(如春夏秋冬),选择不同性味的谷物来调节身体平衡。</p><p class="ql-block"> 3. “药食同源”——食疗养生</p><p class="ql-block"> 许多谷物本身就是药材。比如:</p><p class="ql-block"> 薏米: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是祛湿佳品。</p><p class="ql-block"> 山药: 补脾养肺,固肾益精,是平补的良药。</p><p class="ql-block"> 黑豆: 补肾益阴,乌发,是“肾之谷”。</p><p class="ql-block">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与谷物同煮成粥。</p> <p class="ql-block">  三、实践的智慧: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法</p><p class="ql-block"> 这种智慧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深深融入日常:</p><p class="ql-block"> 1. “不时不食”——顺应时节</p><p class="ql-block"> 春(生发): 多吃发芽的谷物(如麦芽)、绿色谷物,助阳气生发。</p><p class="ql-block"> 夏(生长): 多吃绿豆、薏米、赤小豆,清热祛湿。</p><p class="ql-block"> 秋(收敛): 多吃芝麻、杏仁、大米,滋阴润燥。</p><p class="ql-block"> 冬(收藏): 多吃黑米、黑豆、核桃、栗子,温补肾脏。</p><p class="ql-block"> 2. “粗细搭配”——营养均衡</p><p class="ql-block"> 精米白面口感好,但损失了大量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传统智慧强调“粗细搭配”,即在主食中加入杂粮杂豆,这恰恰与现代营养学强调的“全谷物”概念不谋而合。它能延缓血糖上升,促进肠道健康,预防现代文明病。</p><p class="ql-block"> 3. “粥饭为本”——最朴素的滋养</p><p class="ql-block"> 粥,被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一碗温热的粥,最能健脾养胃,补充津液,尤其适合病后、体弱者和老人小孩。</p><p class="ql-block"> 米饭,经过数千年的选择,成为最平和、最滋养的主食,为身体提供最基础、最稳定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4. “发酵之妙”——化平凡为神奇</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善于利用微生物,将谷物“点化”出新的形态和功效。如:</p><p class="ql-block"> 馒头、面包: 经过发酵,更易消化,营养也更易吸收。</p><p class="ql-block"> 醋: 由谷物发酵而成,开胃消食,软化血管。</p><p class="ql-block"> 酒酿: 活血通经,暖胃润肤。</p> <p class="ql-block">  四、现代意义:古老智慧的当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在“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高发的今天,中国古老的五谷养生智慧愈发闪耀其价值:</p><p class="ql-block"> 对抗肥胖与糖尿病: 杂粮中丰富的膳食纤维是控制体重和血糖的利器。</p><p class="ql-block"> 预防心血管疾病: 燕麦中的β-葡聚糖、豆类中的植物固醇都有助于降低胆固醇。</p><p class="ql-block"> 维护肠道健康: 杂粮是肠道益生菌的优质“食物”,能维持健康的肠道微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 实现可持续发展: 杂粮作物通常更耐旱、耐贫瘠,对农业生态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五谷杂粮食养智慧,是一种将生存、生活与生命健康融为一体的文明结晶。它告诉我们,健康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一日三餐的寻常饭食中。它教导我们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身体节奏,用最朴素、最可持续的方式,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重新拾起这份祖先的智慧,让我们的餐桌回归“五谷为养”的本源,不仅是对健康的投资,更是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承与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