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败了叫败北,请人吃饭叫做东,去世了叫归西”?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你是否也曾于日常言语间悄然驻足,凝神思索:那一句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如“败北”、“作东”、“归西”,究竟从何而来?它们如轻风拂面,却携带着千年的回响。每一个词语,都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门扉;每一次脱口而出,都是一次与历史的低语。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词源的脉络,拨开时光的尘烟,探寻这些寻常话语背后深藏的文化密码。</p> <p class="ql-block">为何战败称“败北”?答案藏在一个字的形与义之间。“北”字初非方向之名,实为“背”的古体。甲骨文中,两个背对而立的人形,勾勒出“相背”之意,正是“北”字的本源。古时两军交锋,胜者追击,败者仓皇转身,背对敌军而逃——这“背身溃走”的姿态,便是“败北”最原始的画面。所谓“追奔逐北”,逐的不是北方,而是那背影仓皇的败军。久而之,“北”专司方位,“背”承其形义,但“败北”一词,却将那古战场上的一瞬惊惶,凝固成千年不灭的语言印记。</p> <p class="ql-block">为何请客称“作东”?其源深植于华夏礼制的座次之序。回望《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司马迁寥寥数语,道尽尊卑:“项王、项伯东向坐”,尊位面东而坐,居高临下;刘邦北向,位次卑微;张良西向侍立,臣礼昭然。在古人眼中,东方乃日出之方,象征光明与尊贵,面东之位,遂成主人之席。主人居东,故称“东道主”;请客者,即为“作东”。此称更可溯至《左传》,郑国自称“东道主”,愿为秦使沿途接待。自此,“作东”不再仅是宴饮之举,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礼仪回响。</p> <p class="ql-block">为何去世称“归西”?此语如一缕晨钟暮鼓,轻叩人心。它不言“死”,而曰“归”,将生命的终结,化作一场庄严的回归之旅。“西”非地理之西,而是信仰之西——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据佛经所载,阿弥陀佛于西方净土接引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得享无量光寿。修行者毕生持念,只为命终“往生西方”。于是,“归西”便成了一种充满希望的委婉表达: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灵魂奔赴清净乐土的启程。这一“归”,是游子还乡,是尘心落定,是东方哲学对生死最温柔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语言,是文明的血脉,是时间的低语。当我们说“败北”,耳畔仿佛响起金戈铁马的嘶鸣;当我们言“作东”,眼前似浮现席间尊卑的礼序;当我们轻道“归西”,心中便泛起一片佛光西照的宁静。这些词语,如细流汇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温度与民族的哲思。它们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密语。读懂它们,便是读懂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