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读书报告】《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小数名师工作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深悟教材核心要义 践行双本教育理念</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书报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市老城区第二小学 宋亚旗</div> <b>摘要:</b>本文在梳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基本信息与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的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课例与教学设计,深入阐述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收获,直面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反思,并提出后续持续研究的方向与路径。旨在通过对教材核心概念的深度解读,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助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教学创新。<br><b>关键词:</b>小学数学教材;核心概念;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b>一、引言</b><br>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直接关乎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的教育理念愈发受到重视,如何将这些理念与教材核心概念教学有机融合,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 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由张奠宙等数学教育专家精心撰写,精准聚焦教材核心概念,从现代数学视角与批判性思维出发,深入剖析核心概念的内涵、价值与教学意义,指出当前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大量教学案例提出改进策略。作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深入研读此书,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对教材核心概念的把握能力,更能为引领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书中理论,撰写此读书报告,以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迈向新台阶。 <b>二、基本信息</b><br>书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 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br>作者:张奠宙、巩子坤、任敏龙、张园、殷文娣<br>ISBN:9787544479431<br>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br>出版日期:2018 年 3 月 1 日<br>页数:428 页<br>字数:420 千字<br>内容概要:该书基于作者长期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针对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全书分为 “数”“文字” 与 “方程”、“除法”“分数” 和 “比”、“图形与几何” 以及 “其他” 四个部分,共 28 个课题。每个课题均包含 “原始文稿”“一线回声”“数方夜谈” 三个板块,通过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以现代数学观点评析教材编排,指出如方程定义模糊、分数概念回避、忽视 “包含除” 等常见误区,提出将 “分数基本性质” 改称 “分数的相等性质”、用生活实例解释维度概念等改进建议。书中强调数学本质理解重于形式训练,为教师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参考,助力教师准确理解教材核心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b>三、内容整理</b><br>该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按照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与核心概念的重要程度,分四个部分对核心概念进行系统阐述,以下是对书中主要内容的整理:<br>(一)关于 “数”“文字” 与 “方程”<br>大数的读法与度量衡制:书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小学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在大数的读法教学中,教材需兼顾继承与发展,既要保留传统数学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又要结合国际通用的计数规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感。例如,在教学 “亿以上数的读法” 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避免单纯的规则记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大数案例(如国家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等),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在分析、解读大数的过程中输出对计数规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br>运算律的理解与教学:针对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书中强调其并非 “可以写出来” 的表面形式,而是需要通过 “数数” 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单纯的公式记忆,通过创设情境(如分物品、摆小棒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交换律的合理性,在动手操作、分析归纳的过程中,输出对运算律本质的认知与表达能力。如在《7 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用彩色圆片拼摆花朵,在计算花瓣与花蕊总数的过程中,自主发现 “1×7=7” 和 “7×1=7” 的相等关系,进而理解乘法交换律,在探究与总结中输出知识建构的成果,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br>文字代表数与方程概念:书中提出,文字代表数的作用应分类教学,不可一概而论,需区分 “符号代表特定的数” 和 “符号代表任意的数”,并建议淡化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这一过于形式化的定义,突出方程的建模本质。在教学 “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如 “小明有 x 元零花钱,妈妈又给了他 5 元,现在有(x+5)元”,让学生初步体会字母表示特定未知数的意义,在描述数量关系中输出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后续再通过 “正方形的周长 = 4a” 等案例,理解字母表示任意数的作用。在方程教学中,如《认识方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找等式,自主理解方程是表示相等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而非单纯的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提炼、表达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输出方程建模的思维与能力。<br>负数的引入:书中剖析了 “用温度计引入负数” 的优缺点,指出负数概念并非单纯从生活中来,更多是由数学内部需要产生。教学中,除了借助温度计、海拔高度等生活案例,还应通过数学运算(如 “3-5” 无法用正数表示)让学生理解负数产生的必然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系认知,在分析运算矛盾、解释负数意义的过程中输出对数系扩展的理解与逻辑表达能力。<br>(二)关于 “除法”“分数” 和 “比”<br>“包含除” 的重要性:书中明确指出,忽视 “包含除” 后患无穷,当前部分教材过度侧重 “平均分”(等分除),而弱化 “包含除”,导致学生对除法概念理解片面。在教学中,应平衡两种除法意义的教学,如在《解决问题》(五年级上册人教版)例 11“3 头奶牛一周产奶 220.5 千克,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量” 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用 “220.5÷3÷7”(先等分除,求每头奶牛一周产奶量,再等分除求每天产奶量),还应鼓励学生尝试 “220.5÷7÷3”(先包含除,求 3 头奶牛一天产奶量,再等分除求每头产奶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列式计算、解释思路的过程中,输出对除法不同意义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全面理解除法的本质。<br>分数概念的教学:书中批评部分教材对 “为什么学习分数” 交代不清,且回避分数表示大小的本质。教学中,应结合 “包含除” 引入分数,如 “把 1 个蛋糕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人得到 1/2 个”,让学生理解分数是表示 “量” 的大小;同时,通过 “一个苹果是一篮苹果的 1/5” 等案例,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 “率” 的意义。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可设计 “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 活动,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 1/2、1/4 等分数,并描述其表示的大小,在动手操作、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输出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深化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此外,书中建议将 “分数的基本性质” 直称为 “分数的相等性质”,更直观地体现其核心是 “分数相等”,便于学生理解与应用,在总结、验证性质的过程中输出对分数性质的认知与应用能力。<br>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书中提出 “小数容易分数难,何必死死捆绑在一起”,认为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再逐步深入学习分数,避免过早将两者复杂结合导致学生认知负担。教学中,可在低年级先通过 “元、角、分”“米、分米、厘米” 等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在换算单位、描述小数意义的过程中输出对小数的认知;高年级再系统学习分数,并通过 “0.5=1/2” 等案例建立两者的联系,在分析、转化小数与分数的过程中输出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与应用能力。<br>“比” 与 “除” 的区别:书中强调 “比” 和 “除” 不可混为一谈,“比” 更侧重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 “除” 是一种运算。在教学中,应通过具体情境(如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3:2”)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在分析情境、描述比的关系的过程中,输出对比的概念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避免将 “比” 简单等同于 “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边界。<br>(三)关于 “图形与几何”<br>平行概念的教学:书中指出,应用直觉理解 “平行”,并与中学 “平行公理” 衔接,不建议用平移来定义 “平行”。教学中,可通过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如铁轨、窗户的对边等)让学生直观感知平行的特征,再通过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的定义,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在观察、描述、归纳平行特征的过程中,输出对平行概念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为中学学习奠定基础。<br>位置与数对:书中探讨了 “一对有序的数” 对应方块还是点的问题,强调数对是用来确定平面内 “点” 的位置,而非 “方块”。在《确定位置》(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可通过班级座位图(将每个学生看作一个点)引入数对,如 “张亮坐在第 2 列第 3 行,用数对(2,3)表示”,让学生在描述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中,输出对数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明确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br>面积的定义与测量:书中认为,面积的定义应突出数学本质(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而部分教材的面积测量活动存在 “故弄玄虚” 的问题。教学中,可通过 “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长方形,数出小正方形个数” 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面积测量的本质是 “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在动手操作、分析测量过程、总结测量方法的过程中,输出对面积定义与测量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避免过度复杂的操作设计,减轻学生认知负担。<br>平面图形的运动:书中强调,小学数学列入平面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轴对称),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教学中,应通过具体操作(如折纸、旋转三角板、平移棋子等)让学生体验图形运动的过程,如在《图形的运动》(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折叠纸飞机感受轴对称,通过旋转风车感受旋转的特征,在操作、描述图形运动过程的过程中,输出对图形运动特征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解。<br>(四)其他<br>“找规律” 教学:书中提醒,教材里的 “找规律” 不要出现数学错误,应确保规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验证发现规律,而非仅凭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如在 “数列找规律”(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中,对于 “2,4,6,8...”,应引导学生发现 “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 2” 的规律,并验证后续数字是否符合,在观察、分析、归纳、验证规律的过程中,输出对规律的认知与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br>分类与分层:书中指出,分类和分层在数学教学中都重要,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合理运用分类与分层策略。如在《搭配》(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中,通过 “衣服搭配” 引导学生按 “上衣固定,搭配裤子” 或 “裤子固定,搭配上衣” 的方式分类思考,避免重复与遗漏,同时根据学生能力分层设计任务,如基础层学生用实物摆一摆,提高层学生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案,在思考、设计搭配方案、用不同方式表达方案的过程中,输出对分类思想的理解与方案表达能力。<br>维度概念的渗透:书中提出,维度已进入日常生活,小学数学不应回避,可通过生活实例(如线段是 1 维、正方形是 2 维、正方体是 3 维)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维度概念,在观察、对比、描述不同维度物体特征的过程中,输出对维度概念的初步认知与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br>数学文化教学:书中强调,数学文化教学的重点是展现数学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非单纯讲述数学家故事。教学中,可结合知识点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如笛卡尔创立数对的故事)、数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如 GPS 定位与数对的关系),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历史、分析数学与科技联系的过程中,输出对数学价值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b>四、感悟收获</b><br>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的深入研读,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在 “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教育理念的践行上获得了诸多感悟与收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一)深化 “以生为本” 理念,精准把握学生认知需求,为有效输出奠定基础<br>关注学生认知起点,设计贴合学情的教学,保障输出的有效性:书中强调,教材与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让我更加明确 “以生为本” 的核心是 “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本”。在教学实践中,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与思维特点,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在自身认知基础上顺利开展输出活动。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三角尺的内角和(90°+60°+30°=180°,90°+45°+45°=180°),以此为认知起点,引导学生猜想 “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 吗”,再通过量算、剪拼、折拼等活动验证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能基于已有知识储备输出对猜想的验证过程与结果,既贴合学生已有知识,又能激发输出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输出中建构知识。<br>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输出需求:书中对 “文字代表数” 分类教学的建议,启发我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实现有效输出。如在《方程的认识》(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通过 “x+5=10” 等简单情境理解 “符号表示特定未知数”,引导他们输出简单的等量关系与方程表达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究 “5x+40=440” 在不同生活情境(如倒水、行程、页数问题)中的应用,理解方程表示 “相等数量关系” 的本质,引导他们输出不同情境下方程的建立过程与意义解读,实现 “下保底、上不封顶” 的个性化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输出需求。<br>(二)强化 “输出为本” 理念,搭建多元输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br>提供丰富输出工具与空间,保障输出实效,深化知识理解:书中指出,输出活动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工具与时间,充足的工具与时间能保障输出的深度与质量。在《工程问题》(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针对 “一队 12 天修完道路,二队 18 天修完,两队合修需几天” 的问题,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输出工具(如假设道路全长为 36 千米、72 千米的示意图,或用 “1” 表示道路全长的线段图),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探究解题方法并输出解题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既输出了 “假设具体长度” 的解题方法(如 36÷(36÷12+36÷18)=7.2 天),也输出了 “用单位‘1’表示全长” 的抽象方法(1÷(1/12+1/18)=36/5 天),在输出解题思路与过程中体会了 “变中有不变” 的数学思想,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与逻辑表达能力。<br>(三)优化教学策略,以输出为导向提升核心概念教学质量<br>聚焦数学本质,避免形式化教学,确保输出紧扣核心:书中对 “方程定义”“分数基本性质” 等概念的剖析,让我意识到教学应聚焦数学本质,输出也需围绕核心概念展开,而非停留在表面形式。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中,我不再单纯让学生记忆 “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而是通过 “折纸条” 活动(将一张纸条对折 2 次得到 1/4,对折 3 次得到 2/8,对比发现 1/4=2/8),让学生直观感受 “分数相等” 的本质,随后引导学生输出对这一规律的总结与验证过程,并将其命名为 “分数的相等性质”。这种以输出为导向的教学,让学生的表达与思考更贴合概念核心内涵,便于理解与应用。<br>融合多学科与生活实际,拓展输出边界,提升核心素养:书中强调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这启发我在教学中应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输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元场景中输出知识应用能力。在《确定位置》(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除了数学课堂上的数对知识学习,我还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用数对绘制校园平面图,输出数对在空间构图中的应用能力;结合科学学科,用数对记录植物生长位置与高度的关系,输出数对在数据记录与分析中的应用能力;结合信息技术学科,介绍 GPS 定位技术与数对的关联,引导学生输出数对在现实科技中的价值解读。通过跨学科输出实践,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数对概念的理解,还体会了数学的实用性与综合性,提升了核心素养。 <b>五、困惑反思</b><br>在研读此书并结合 “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理念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一)“以生为本” 的个性化输出需求与教学效率的平衡困境<br>“以生为本” 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输出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面临 “个性化输出耗时过长,教学进度滞后” 的问题。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输出对 “三角形内角和” 的验证过程与结论,我安排了 20 分钟的输出活动(量算不同三角形内角和并记录数据、剪拼验证后描述过程、折拼验证后总结方法),部分学生在剪拼时因操作不熟练导致输出过程缓慢,折拼时难以准确重合三个角,无法清晰输出验证结果,最终使得后续巩固练习与拓展应用环节时间紧张,约 1/3 的学生未能完成 “求等腰三角形底角度数” 的变式输出任务。反思其原因,一是输出任务设计不够精准,未提前预判学生操作难点并提供针对性支架,如未预设 “剪拼前标注角的序号”“折拼时先画高确定垂足” 等细节指导,导致学生输出受阻;二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把控不足,未针对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分层输出任务,如可提供预剪好角的三角形纸片供其直接拼合,降低输出难度。这让我意识到,“以生为本” 的个性化输出并非无限制放任,需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通过精准的任务设计与分层指导,平衡输出深度与教学效率。<br>(二)“输出为本” 的碎片化成果与知识系统性的衔接难题<br>输出应指向知识的结构化与迁移应用,但在实践中,学生的输出成果往往呈现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解决问题》(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输出了 “220.5÷7÷3”“220.5÷3÷7”“220.5÷(3×7)” 三种解法,虽能分别解释每步算式的意义,但对 “连除问题与乘除混合问题的共性数量关系” 缺乏整体认知,后续遇到 “小明家上月水费 24.8 元,4 人用水 8 吨,求每吨水单价” 的问题时,仍有学生混淆 “24.8÷4÷8” 与 “24.8÷(4×8)” 的输出逻辑,无法准确输出解题思路。这暴露出教学中 “重个体输出过程、轻系统梳理整合” 的问题,如何在学生完成碎片化输出后,引导其提炼共性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br>(三)“输出为本” 的多元成果与传统评价体系的适配不足<br>以输出表现评价输入质量是 “输出为本” 理念的重要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输出成果。例如,在《确定位置》(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学生通过 “数对设计校园平面图” 的输出任务展现空间观念,但传统评价仅能从 “数对准确性”“图形完整性” 等表面维度打分,无法深入评估学生在 “将实际场景抽象为方格图”“根据数对调整图形位置” 等过程中体现的思维深度,也无法衡量学生在输出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表达能力。此外,对于《搭配》(三年级下册人教版)中 “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案” 的输出成果,传统评价难以区分学生是 “机械模仿符号” 还是 “理解符号背后的有序思考逻辑”,无法精准判断输出质量。这说明当前评价体系与 “输出为本” 理念存在适配差距,需构建更关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发挥评价对 “输出质量” 的反馈与提升作用。<br>(四)“以生为本” 的自主输出与教师引导的边界模糊<br>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但在 “输出为本” 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的 “度” 难以把握。例如,在《工程问题》(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当学生假设道路全长为 “5 千米”(非 12 与 18 的公倍数),计算时出现 “5÷12=0.4167 千米” 的复杂小数,导致输出解题过程受阻时,部分教师会直接干预 “建议假设为 36 千米”,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 “全长取值不影响结果” 的输出机会;而完全放任学生自主输出,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陷入计算困境,丧失输出信心。这一矛盾凸显了 “以生为本” 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复杂性—既要避免 “过度干预” 限制学生自主输出,又要防止 “放任自流” 导致输出低效,需通过精准观察学生输出状态,在 “学生遇阻时提供启发式提示”“学生偏离方向时适度引导”,才能实现 “引导”与“自主输出” 的平衡。 <b>六、持续研究</b><br>针对上述困惑与反思,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 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中的理论,我提出以下持续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 “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理念的落地:<br>(一)构建 “精准输出” 教学模式,平衡个性化输出与教学效率<br>研究目标:设计 “预评估 - 分层输出任务 - 支架支撑 - 限时反馈”的教学流程,在保障学生个性化输出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br>研究路径:<br>课前通过小测或访谈进行 “预评估”,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前,测试学生对“三角尺内角和” 的掌握程度与操作能力,预判学生输出起点;<br>依据预评估结果设计分层输出任务,如为操作能力弱的学生提供 “标注角序号的三角形纸片”(基础层),要求其输出 “量算与剪拼的验证结果”;为能力强的学生设计 “探究四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提升层),要求其输出 “从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与结论”;<br>输出过程中提供阶梯式支架,如《解决问题》(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为分析数量关系困难的学生提供 “线段图模板”,标注“总产奶量”“奶牛数量”“天数”等关键信息,辅助其输出解题思路;<br>建立 “限时反馈” 机制,如每 10 分钟组织一次小组内输出成果分享,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调整输出方向,避免陷入无效输出。<br>(二)研发“输出 - 梳理 - 迁移”知识建构路径,强化知识系统性<br>研究目标:解决输出成果碎片化问题,帮助学生从个体输出走向系统建构,提升知识迁移能力。<br>研究路径:<br>输出后增设“知识梳理” 环节,如《打电话》(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中,在学生输出 “全员参与” 最优方案后,引导学生用表格梳理 “第 n 分钟通知总人数” 的规律,并对比 “逐个通知”“分组通知”“全员参与” 的输出效率差异,提炼 “优化问题的核心是充分利用资源” 的共性思想,将碎片化输出整合为系统认知;<br>设计“跨情境迁移” 输出任务,如在《工程问题》(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后,布置 “蓄水池注水”“麦田收割” 等同类问题,引导学生对比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在不同情境中的表述形式,输出 “工程类问题的本质是‘总量 ÷ 效率和 = 时间’”的结论,实现知识的系统迁移;<br>编制 “知识结构导图”,如在 “分数” 单元教学后,结合书中 “分数与包含除的关系”,引导学生绘制 “分数的产生(包含除)- 分数的意义(量与率)- 分数的性质(相等性质)- 分数的应用” 的思维导图,将单元内的各环节输出成果串联,强化知识间的逻辑关联。<br>(三)建立 “输出导向” 的多元评价体系,适配 “输出为本” 理念<br>研究目标:突破传统评价局限,从 “结果、过程、能力” 三个维度评价学生输出成果,精准反馈并提升输出质量。<br>研究路径:<br>设计“输出成果评价量表”,如《确定位置》(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从 “数对准确性(结果)”“平面图抽象过程描述(过程)”“用色彩或符号标注关键地点(创新能力)”“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表达(合作能力)” 四个维度打分,全面衡量输出成果;<br>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如《搭配》(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后,让学生先自评 “符号表示的有序性与简洁性”,再互评 “是否有更优化的符号表达形式”“输出过程中是否清晰阐述思考逻辑”,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思维;<br>建立“输出成果档案袋”,收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输出作品,如 “分数折画作品”“方程解题思路记录”“数对设计方案” 等,通过纵向对比,评估学生输出能力的成长,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br>(四)界定“教师引导” 的明确边界,优化 “以生为本” 的输出互动<br>研究目标:制定“教师引导行为指南”,明确不同输出场景下教师的干预时机与方式,实现“引导”与“自主输出”的动态平衡。<br>研究路径:<br>划分输出场景类型,如“学生顺利输出”“学生遇阻停滞”“学生偏离主题”“学生产生创新思路”四种场景;<br>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引导策略,如在《工程问题》(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中,当学生假设非公倍数全长导致计算复杂、输出受阻时(遇阻停滞),教师不直接告知 “换数”,而是提问 “如果换一个全长,计算结果会变吗?你能通过对比两次输出结果验证吗?”;当学生提出 “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更简便” 时(创新思路),教师则追问 “为什么分数比具体数量更简便?你能结合输出的解题过程说明吗?”,鼓励深入探究;<br>开展“引导行为案例研究”,记录不同引导策略的效果,如对比 “直接提示” 与 “启发提问” 对学生自主输出的影响,分析两种策略下学生输出成果的完整性与深度,形成可复制的引导范式。 <b>七、结论</b><br>《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以现代数学视角剖析教材核心概念的本质,为 “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理念的落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通过研读此书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在精准把握教材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起点,以多元输出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自主输出(如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数学表达、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升素养。<br>从实践层面看,书中对 “包含除的重要性”“方程的建模本质”“分数的相等性质” 等观点,已在《解决问题》(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工程问题》(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册人教版)等课例中得到验证—当教学聚焦概念本质,并通过 “情境创设、工具支撑、分层输出” 落实 “双本” 理念时,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更能在输出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逻辑表达、知识迁移等关键能力。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例中,学生通过量算、剪拼、折拼的多元输出,不仅掌握 “内角和 180°” 的结论,更培养了实证与推理意识;《打电话》(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课例中,学生在输出优化通知方案的过程中,体会了 “几何倍增” 的数学思想,展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br>同时,我们也需正视实践中的困惑:“以生为本” 的个性化输出与效率的平衡、“输出为本” 的碎片化成果与知识系统性的衔接、“输出评价” 的适配性、“教师引导” 的边界等问题,仍需通过持续研究逐步破解。但这些困惑并非 “双本” 理念的局限,而是推动教学改革深化的动力— 唯有在理论指引下不断实践、反思、优化,才能让 “以生为本” 真正落地为 “尊重每个学生的输出节奏与需求”,让 “输出为本” 切实转化为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素养的能力”。<br>作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我们不仅要自身深悟教材大道理、践行 “双本” 理念,更要引领区域内教师共同成长:通过分享 “精准输出”“多元评价” 等实践策略,传递 “核心概念教学需兼顾本质与学生输出主体性” 的观点,让更多教师走出 “重知识输入、轻能力输出” 的教学误区。未来,我们将以该书理论为基础,持续探索 “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的教学路径,为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贡献力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生为本 启智润心 || 聚焦课堂 深耕教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业引领 携手共进 || 创新驱动 追求卓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研兴教 提升内涵 || 传递爱心 践行责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 宋亚旗【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