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示范引领】以生为本 让思维自然生长

小数名师工作室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洛阳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纪实</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市老城区第二小学 张燕娜</div> 9 月 22 日至 26 日,洛阳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跟岗学习活动在我校有序开展。作为本次跟岗学习的负责人之一,我承担了低年级段 11 名跟岗教师的数学教学指导工作,并以两节公开课的形式,呈现了真实、生动的课堂实践,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教学真谛。 <b>一、《平均分》(第二课时):在试错与探究中触摸数学本质</b> 根据教学进度,第一节课我讲授的是《平均分》第二课时。相较于上一课时 “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 学生只需通过 “圈一圈、画一画” 即可直观得出答案,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突破认知局限:当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且总量数值较大、难以直接判断结果时,学会灵活运用 “一个一个分”“几个几个分再补充分” 等多样化策略,在实践中感受 “分法优化” 的数学逻辑。 课堂伊始,“平均分 8 支铅笔” 的探究环节便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同学们围绕 “如何平均分” 展开热烈讨论,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碰撞出多种分法。在汇报环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 “每 1 支分一份”“每 2 支分一份”“每 4 支分一份” 的顺序进行展示,让分法的呈现更具逻辑性。当不同分法的结果同步呈现在大屏幕上时,我顺势抛出问题:“对比这些分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片刻沉思后,有学生率先领悟:“总数不变时,每份数越多,份数就越少!” 一句稚嫩的总结,悄然让学生触摸到了除法算式中 “反比关系” 的雏形,知识的种子在不经意间开始萌芽。 随后的 “将 18 个圆形卡片平均分成 6 份” 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沿用了 “一个一个分” 的稳妥方法。在交流汇报时,我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过程中,演示的学生无意间发现:面对较多数量时,先 “2 个 2 个分”,待剩余数量较少时再 “1 个 1 个分”,能显著提高效率。就在我认为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时,一名学生突然高高举起了手,语气坚定地说:“老师,我有不同的分法!”<br> 我立刻请他上台展示,只见他麻利地拖动黑板上的 “橘子” 图片,很快完成了 “平均分”—— 但当结果呈现时,大家都发现了问题:他将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了 3 份,每份 6 个,显然忽略了 “平均分成 6 份” 的题目要求。站在讲台前的他,看着自己的 “成果”,瞬间手足无措。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提醒:“再仔细看看题目要求,你一定能找到调整的办法。” 他迅速反应过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我趁机追问全班:“谁能帮他想想,如何在现有分法的基础上快速改正?” 他沉思片刻,快步走到黑板前,将每份中的 6 个橘子拿出 3 个,依次放入空盘中。很快,18 个橘子便正确地平均分成了 6 份,每份 3 个。“这里面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我继续追问。一名学生立刻站起来补充:“原来他分的是 3 个 6,现在把每个 6 平均分成 2 份,就变成了 6 个 3!”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这掌声,既是对纠错成功的鼓励,更是对思维进阶的喝彩。<br> 在 “小熊分蜂蜜” 的练习中,由于图片无法拖动,恰好模拟了学生日常做题的真实场景。我请一名学生上台尝试,当他用 “连线法” 将蜜罐与小熊连接时,我引导全班观察:“他是怎样连线的?”“四个小熊轮流连,每次都从最近的蜜罐开始,连完还检查有没有遗漏!” 学生的回答精准捕捉到了关键。我顺势总结:“有序连线、及时检查,不仅能帮我们正确解决问题,更能培养做事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出现在 “平均分 24 个香蕉” 的环节。按照题目要求,学生通过 “圈一圈” 顺利完成任务,交流时思维愈发活跃。在解决 “先分给 3 只小猴,再分给 6 只小猴” 的递进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在分给 3 只小猴的基础上,把每一份再平均分成 2 份,就是分给 6 只小猴的结果!” 而在 “分给 6 只小猴” 的独立探究中,一名小姑娘上台后直接 “6 个一组” 圈画,最终得到了 “分成 4 组” 的结果。看着她因 “出错” 而有些害羞、不知所措的模样,我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转向全班:“大家仔细看看,她的分法有没有道理?” 喧闹的课堂瞬间安静下来,连听课的老师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br> 就在这时,一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她的分法是对的!要分给 6 只小猴,她每次圈 6 个,其实是每只小猴分 1 个,一共分了 4 次,所以每只小猴最终分到了 4 个!” 话音落下,全班同学紧皱的眉头豁然舒展,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我趁热打铁:“课堂就是思维碰撞的舞台,有时看似‘错了’的方法,或许藏着另一种解题思路,为我们打开探索知识的另一扇大门。除了‘一个一个分’‘几个几个分’,我们还可以‘按份数一轮一轮分’。” 这种在真实课堂中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远比精心设计的环节更具冲击力,也让听课老师们真切感受到:“真课堂” 的精彩,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尊重与引导。<br> <b>二、《除法 1》:在多元表征中建构除法的初步认知</b> 第二节课,我讲授的是《除法 1》。作为学生第一次正式认识除法的启蒙课,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 “平均分” 的已有经验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根据题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br> 教学中,我延续了 “以生为本” 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摆学具、语言描述等多元化的表征方法,自主回顾和梳理 “平均分” 的过程,进而发现:“所有平均分的过程,都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这就是除法算式。” 在书写除法算式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要把平均分的过程写在等号左边,平均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右边,让算式真正成为‘记录数学过程与结果’的工具。”<br> 两节课的教学,没有刻意追求 “完美” 的流程,而是始终以学生的真实思维为起点,在问题中引导探究,在试错中沉淀方法,在互动中生长知识。正如 “真课堂,让知识慢慢生根” 的理念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是让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自然发芽、逐渐扎根,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此次跟岗研修,于跟岗教师而言,是一次专业知识的 “充电”,更是一场教学思维的 “革新”。大家沉浸式参与听课、议课、备课,将我校 “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的办学理念与数学学科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积累了实用的教学策略,拓宽了育人视野。而于我校数学教师而言,这同样是一次宝贵的成长契机 —— 跟岗教师们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教学经验、创新的教学思路,也为我校数学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们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反思、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明晰 “本真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地路径。<br> 离别不是终点,而是教育探索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坚信,无论是回归本职岗位的跟岗教师,还是持续深耕教学的我校工作室团队,都会带着这段研修的所学所悟,将收获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动力。未来,愿我们继续以教育为桥,保持交流互动,携手深耕课堂,共同为推动区域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贡献更多力量!<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生为本 启智润心 || 聚焦课堂 深耕教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业引领 携手共进 || 创新驱动 追求卓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研兴教 提升内涵 || 传递爱心 践行责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张燕娜【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