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教而不言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深层变革,切实推进“一核四层四翼”考试评价体系的落地实施,2025年9月24日,高三数学组齐聚一堂,共同聆听郑秀军老师在北京研讨会后的成果分享,共谋高三数学复习之策,共绘教学提质蓝图。</p> 计算是“命根子” <p class="ql-block">郑秀军老师指出,今年高考题型虽趋于稳定,但“大计算量”的趋势仍将延续。计算能力,是数学高考的“命根子”。许多学生思路清晰,却因计算失误痛失十几分,令人扼腕。唯有日日坚持适量训练,方能筑牢根基。要追求“一遍对”的精准,养成代入检验、估算验算的良好习惯;草稿纸亦需条理清晰,便于回溯查错。眼高手低不可取,踏实严谨才是通向高分的阶梯。</p> 高考没有“一招鲜” <p class="ql-block">郑老师强调,教学应回归本质,根据学情适度精简课堂容量,聚焦思维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习在思考中真实发生。高考正变得越来越“活”,它不仅考查“会不会”,更检验“懂不懂”“能不能灵活运用”。切莫沉迷偏题怪题,唯有回归课本,吃透基础概念与通性通法,才是制胜关键。教师备课时更应深究:每一个定义、定理、公式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能如何演变?可解决哪些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方能引领学生由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p> 透过问题看本质 <p class="ql-block">郑老师分享道,在北京研讨会上,专家明确指出,“新定义”题型或将成为今年高考的热点方向。面对此类题型,关键在于“剥开马甲看本质”。无论题目形式如何新颖,其内核始终围绕学生已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方法。所谓“新定义”,实为纸老虎——题干必会清晰阐释规则。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耐心解读、抽象转化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新情境与已有知识关联,用熟悉的工具破解陌生问题,锤炼灵活应变的数学思维。</p> 共研共促 <p class="ql-block">在郑老师精彩分享后,高三数学组教师踊跃发言,结合各自班级学情,交流复习策略与教学心得。大家畅所欲言,智慧碰撞。郑秀军老师总结指出,教学方法可多元并存,但方向必须一致:始终立足课本,紧扣高考,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唯有集体共研、协同共进,方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跃升。</p> <p class="ql-block">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教研之路,贵在坚持,重在深耕。唯有研无止境,方能教有方向。“数”润心田,润的是思维之根;“研”途共进,行的是育人之远。高三数学组正以笃行不怠的姿态,迈向更加坚实、高效的备考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