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教学教研】让“大单位”走进学生视野

小数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的深度思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洛阳市老城区第二小学 刘红岩</p> <p class="ql-block">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公顷和平方千米”始终是四年级上册的“老大难”内容。不同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通过课本、课桌、教室等日常物品或空间直观感知,“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对十岁左右的孩子而言,是抽象、遥远甚至“虚无”的——他们既无法用手触摸,也难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只能对着“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的数字死记硬背,最终导致“记不住进率”“用错单位”“换算颠倒”等问题反复出现。</p><p class="ql-block"> 教学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对“大单位”的理解这么困难?核心不在于“进率难记”,而在于“单位本身没有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孩子的数学学习,始终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概念”的规律,当一个概念完全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再熟练的背诵、再大量的练习,也只是“机械记忆”,无法内化为真正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懂“公顷和平方千米”,关键不是“教他们记住什么”,而是“帮他们看见什么、感受什么、关联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思考:学生对“大单位”的理解,缺的是“可感知的参照”</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我曾直接告诉学生“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标注“100米”。但课后提问时,有学生疑惑:“老师,100米有多长?这个正方形比我们学校大吗?”这时我才意识到,“边长100米”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他们知道“100米比10米长”,却不知道“100米的正方形具体占多大地方”;他们能算出“100×100=10000平方米”,却无法把“10000平方米”和自己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认知断层”,正是学生理解困难的根源。我总以为“讲清定义、算清进率”就是完成了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他们对“大空间”的感知,只能建立在“小空间”的基础上。就像孩子知道“1米”是自己张开双臂的长度,才能理解“10米是10个双臂张开的距离”;如果没有“1米”的参照,“10米”也只是一个抽象数字。同理,没有“学校操场”“小区花园”这些熟悉场景的参照,“公顷”“平方千米”永远是课本上的文字,无法变成学生脑海里的“空间画面”。</p><p class="ql-block"> 二、突破:把“大单位”拆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既然学生缺“参照”,教学就该主动为他们搭建“参照系”——不是用抽象的数字解释抽象的单位,而是把“公顷”“平方千米”拆成学生每天能接触到的场景,让“大单位”变得“小而具体”。</p><p class="ql-block"> 比如讲“公顷”时,不用先讲“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学校操场”入手。先问学生:“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大家跑过,感觉操场大不大?”(学生肯定会说“大”)再告诉他们:“我们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0平方米——也就是说,2个这样的操场拼在一起,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这样一来,“1公顷”就从“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变成了“约2个学校操场面积”,学生不用记“100×100”,只要想到“两个操场那么大”,就对“1公顷”有了直观感知。</p><p class="ql-block"> 讲“平方千米”时,同样用“身边的路线”做参照。可以说:“大家每天从家走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路程差不多是500米。如果从学校出发,往南边走20分钟(1000米,也就是1千米),再往北边走1千米,往东边、北边各走1千米,这四个方向走出来的正方形范围,就是1平方千米。”再补充一句:“这个范围里,能装下咱们学校、旁边的超市、小公园。”这时,“1平方千米”就不再是“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而是学生熟悉的“家、学校、公园组成的街区范围”,抽象的单位瞬间和生活场景绑定,学生自然能理解“1平方千米很大,是用来形容城市、公园这些大地方的”。</p><p class="ql-block"> 回头看“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我最大的感悟是:我们教的不只是两个面积单位,更是教学生“如何感知自己身边的大空间”——从熟悉的操场到陌生的“公顷”,从常走的路线到抽象的“平方千米”,本质是帮学生把“课本上的数学”和“生活里的世界”联系起来。对小学生而言,“理解”永远先于“记忆”,“感受”永远深于“计算”。</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生为本 启智润心 || 聚焦课堂 深耕教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业引领 携手共进 || 创新驱动 追求卓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研兴教 提升内涵 || 传递爱心 践行责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刘红岩【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