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客体关系理论之前的反移情理论</p><p class="ql-block"> 弗洛伊德把反移情描述成患者对分析师无意识情感的影响。他认为当分析师避免自己无意识的早期情结被来访者的移情干扰时,反移情就出现了。因此他将反移情看做是一种威胁,是退行的诱惑,是需要分析的证据。他在地形学理论的框架下将移情看做是对治疗行为的一种阻抗。因此,移情是对未记起来的情感的重复,这些情感与那些本来同时出现的想法隔绝了——那些情感是那么痛苦或艰难,所以不得不被压抑。</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经典的反移情理论认为分析师是在重复,而不是在回忆。</p><p class="ql-block"> 反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正如在心理治疗初期就出现一样。19 世纪时,反移情被看成是偶尔出现的带来问题的阻碍,当分析师被唤起的早期情结不再被压抑后,可以去除反移情。到20 世纪后期,正如对患者进行精神分析的中期,反移情被看做是对患者特有的反应,表明患者的移情方式是独特的。从我的个人分析体验来看,精神分析后期,反移情不断积聚,成为加深分析师这边情感联结的力量——这是与移情神经症相一致的反移情神经症。结合这一体验,我认为反移情这一概念将发展到下个阶段,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将反移情视为分析师最强有力工具的时代。</p><p class="ql-block">二、反移情中的投射性认同</p><p class="ql-block"> 弗洛伊德一派的许多传统理论家强调,当分析师为了推进治疗,向患者进行客观反应及回馈时,反移情是具有建设性作用的。正如弗洛伊德发现移情很有帮助一样,在认为反移情在精神分析中很有帮助之前,我认为,我们需要"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克莱因,这一概念被英国客体关系学者们详细论述,从母婴关系到治疗情境均有运用。</p><p class="ql-block"> 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不仅包含婴儿对经验和感觉的理解,还包含客体代表——即抚育者——以及与客体发生联系的自我的那一部分。在客体关系中,自我和客体的代表是活生生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这种客体关系事例联系到合成后的架构中。从费尔贝恩的"内在精神结构"理论来看,这些客体关系主要有两种,兴奋性和拒绝性的,这在第三章已经描述过。克莱因的观点认为基本分水岭是如何区分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阳具期、俄底浦斯期,各有不同的幻想。随着成熟进程的发展,将客体好的与坏的方面整合,能力就相应提高了。每一段客体关系都处于和其他分裂出去的或者被压抑的客体关系系统的动态关系中,或者,处于和无意识的各种系统的动态关系中,同时,也处于和未被压抑的意识的中心自我和理想客体系统的动态关系中。 一部分自体或者客体也许向外投射到新的外部客体身上,企图在别人身上寻找相似的自体或者熟悉的客体,这一新客体可以是恋人、孩子、老板或治疗师,或任何重要的人。显然,另一方也有其心理结构,在关系中也被相同关系中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挣扎所制约着。这在患者-分析师的关系中也是同样的。但是有一种观点至今还没被广泛接受,那就是认为治疗师和患者相应的投射性认同只不过是一种病理性干扰而已。克莱因创造了"投射性认同"这一对理解反移情很有用的概念,可她自己并不同意反移情是患者移情的证据,她以弗洛伊德那样的传统眼光看待反移情——反移情是分析师的难点所在。</p><p class="ql-block"> 照我看来,治疗师所有的反应都是与患者互动的证据,全部都必须经治疗师处理和回顾。治疗师们需要检查和理解他们自己的神经症性反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会把这些反应投射到某患者的事务中,也是因为这些神经症性反应会造成其他治疗中的问题,以及造成治疗师自己生活的问题。治疗师从患者对其自身脆弱性所产生的共鸣中学到很多,甚至比仅仅保持所谓"客观",也就是"患者引发"的反应更多。</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明反移情是精神分析师最强的助力,是治疗的主要工具,能充分体现移情和反移情神经症的相互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