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柔情似水</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8063768</p> <p class="ql-block">我的青葱岁月,是在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度过的。而这一切记忆的锚点,便是那座高踞于本那比山之巅、常被氤氲雾气笼罩的图书馆。它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闪耀着智慧光辉,是我心中的“云端书海”。之后,我把家安在山脚下,为的就是在思绪漂泊时,能揣一腔热情推门而入,回味那书卷气中的熟悉味道。</p> <p class="ql-block">初秋的周末早上,我再次沿着那条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踏过被枫叶染红的台阶。雾气依旧缠绵在混凝土建筑的棱角间,图书馆像一座悬于云端的方舟,静默地泊在时间深处,也泊在我无数旧梦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一个背着黑色背包的女生先我一步,踏着图书馆前灰黑相间的地砖,走向那扇透明的自动门。她的步伐轻快而笃定,玻璃门映出她模糊的身影,仿佛每一步,都在踩碎时光的碎片,走进那座静泊于时间深处的琥珀,走回那个曾经孜孜不倦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自动门边上,有台自助还书机,方便得像是时光与知识的无声交接点。鲜红的“BOOK RETURN”标志在雾霭弥漫的日光下依旧灼眼,像一枚印刻在现代入口的旧日邮戳。</p> <p class="ql-block">进入图书馆内,一瞬间仿佛跨过了某个无形的结界,外界的喧嚣与山间的雾气都被悄然隔绝。眼前豁然开朗,是一片被灯光熨帖得无比温柔的广阔空间。</p> <p class="ql-block">透明玻璃柜中,那些金色与银色的奖杯错落有致,它们并非崭新的、闪着炫耀的光,而是带着一种被时间抚摸过的温润质感,仿佛每一座都凝结了一段拼搏的故事与智慧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在此收藏及展示的各种奖杯,无声地诉说过往的荣光,勾起了所有学子的集体记忆,与每一个埋头苦读的平凡日常紧密相连,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静谧,是这里可被触摸的实体。远处那几抹蓝色的沙发,如同宁静海湾中的柔软岛屿,邀请着人们沉入书乡或陷入遐想。</p> <p class="ql-block">这间手工作坊的白墙上,写着“FOR THE LOVE OF THE CRAFT” ,中文意思是“匠心如炽”。</p> <p class="ql-block">这间现代阅览区凭借通透的落地窗、有序的沙发阵列与自然光影,构筑了一个静谧而开阔的沉思与交流之所。</p> <p class="ql-block">沙发和台面静立于理性而人文的环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计算机区内,一位女生坐在成排的显示器前专注学习,窗外自然光静谧流淌。</p> <p class="ql-block">从玻璃墙体看房间里摆放着多台箱体内发出蓝光的3D打印机。这个3D打印工作坊设有宽敞的工作台、储物柜和高脚凳,方便学生设计和处理自己的模型。桌面上散落的彩色打印模型就是学生们的作品。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数字创意转化为实体对象的实践空间。这类工坊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接触先进制造技术、激发创新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这些设计现代、灵活多变的大台是典型的协作式学习或工作台。工作台的底部装有滚轮,方便轻松移动和重新组合,可因人制宜把几张台子拼合成更大的工作区,或者在活动结束后恢复原状,极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这是一个鼓励互动、协作和创造的现代化学习空间设施。 它反映了现代图书馆从单纯藏书向提供综合学习体验和协作场所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由专业环保公司 LifeCycle REVIVE 设立的电子废弃物(E-waste)专项回收箱,是其“垃圾填埋场分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门用于回收废旧手机、电池、充电器、灯泡等小型电子电器产品,确保这些含有有害物质和可回收资源的物品得到专业、安全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促进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此举旨在鼓励全校师生共同践行环保责任,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是SFU图书馆平面布置图,简而言之,SFU图书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需求:三楼是获取服务和协作交流的枢纽,四楼和五楼是沉浸式学习与查阅书刊的主要场所,而六楼则提供了最安静的学习环境。方便学生根据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自修区域。</p> <p class="ql-block">这面指示牌是图书馆的核心信息枢纽,集安全、导航、技术支持三大功能于一体,旨在帮助学生安全、高效地使用图书馆资源。</p> <p class="ql-block">SFU大学图书馆楼高7层,需要走楼梯或乘坐电梯上下各楼层。</p> <p class="ql-block">SFU图书馆共有八个分馆,其中包括本拿比主校区、温哥华校区和素里校区,总藏书量超过270万份实体馆藏。我乘坐电梯上了四楼、五楼、六楼和七楼。</p> <p class="ql-block">四楼至六楼是专注研究与深度阅览区,是图书馆的核心藏书区与专注学习空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收藏了海量的学术专著、期刊与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各类藏书按字母索引,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架上。</p> <p class="ql-block">这一条条笔直的书架通道,是SFU图书馆秩序与理性的完美体现。两侧高耸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卫士,将浩如烟海的藏书分门别类、严谨归位,构筑起一座名副其实的“书山”。冷色调的光线均匀洒下,照亮了灰色地面上清晰的路径,也与水泥天花板的粗犷结构形成一种冷静而专注的现代学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六层的书架边上,放着一张低矮的黑色圆凳,方便读者踩在凳子上取阅高处的书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楼主要收藏世界各国各类纸质期刊。</p> <p class="ql-block">每个书架侧面都设有清晰的指示牌,例如:“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to Journal of Immunology”,明确标注了该架期刊的起止范围,并配有唯一书架编号。</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过刊合订本采用专业学科分类与字母顺序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存放。</p> <p class="ql-block">这种井井有条的布局,犹如一份纸本期刊的“知识地图”,让读者能够按图索骥,高效地找到所需领域的权威文献,极大提升了研究效率。</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展现了图书馆期刊馆藏的严谨管理与秩序之美。书架上的合订本期刊严格遵循学科领域与年代顺序进行排列,每一册书脊上的标签都清晰可辨,形成了兼具功能性与视觉美感的知识矩阵。</p><p class="ql-block">这种井井有条的布局不仅极大提升了查阅效率,其整齐划一的排列与丰富的色彩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韵律,仿佛知识本身在空间中被赋予了严谨而庄重的形态,默默见证并守护着人类智慧的积累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馆内布局精心规划,在一排排高耸的书架两侧,设立了多层次的学习区域,宛如知识的静谧港湾。</p><p class="ql-block">这些半敞开式隔间, 带隔板的个人书桌,配备电源,兼顾隐私与便利。</p> <p class="ql-block">这是独立自习室,封闭空间,需预订,适合小组协作或高度专注。</p><p class="ql-block">穿行于弥漫着书墨幽香的长廊,又一次步入这个熟悉的自修空间。指尖掠过冰凉的书架,目光停驻在那张曾被无数梦想磨亮了边的书桌上——刹那间,时光仿佛骤然折叠。我清晰地看见,几十年前那个埋首于论文间的自己,正被同样的灯光温柔笼罩,与此刻的身影悄然重叠。</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是敞开式学习区, 沿窗或集中布置的长桌,采光佳,适合个人长时间学习。</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是长方形设计,从一端走到另一端,至少有150米。游走在书海间,我又闻到了那熟悉的气味,旧纸张与油墨混合的沉香。这味道瞬间将我带回那些为论文奋笔疾书的深夜,宁静而充实。</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三楼和六楼设有打印中心,这是六楼的自助打印区域,采用专业化布局,并列放置多台白色打印设备,提高使用效率。凭SFU账户登录打印,支持多种打印需求,包括文档、论文等,象征性付费打印。</p> <p class="ql-block">SFU图书馆七楼不是一个传统的藏书或自习楼层,而是一个提供高端、专业化研究支持的“学术服务中心”。 简言之,如果需要进行深度研究、处理论文提交、解决版权问题或查阅珍贵原始文献,只管上七楼就对啦。</p> <p class="ql-block">SFU位于本那比山顶,这是从图书馆六楼北侧的敞开学习区的窗口往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从六楼西面隔着雨痕与微尘而染上一层朦胧的窗口望去,一幅沉静而流动的城市画卷在眼前铺展。左侧是教研大楼和学生宿舍,右侧与后方掩映着成片茂密的秋日树林。</p> <p class="ql-block">隔着六楼东面窗口朦胧可见,一栋现代风格的灰白色建筑静静矗立在秋意渐浓的绿树之后。水平线条清晰利落,大片玻璃幕墙映照着云影天光。窗前几枝染了秋红的树叶轻轻点染着视野,为这幅宁静的大学园区画卷添上一抹自然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图书馆,拾级而上,离了图书馆那片静谧。我踏着略显陈旧的石阶,一步步朝教学楼走去,在山风与树影间,低头寻找那些被岁月磨洗了的、昔日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西门菲莎大学(SFU)是一座建在山顶的以创新和进取精神闻名的加拿大顶级综合性大学,是一座将 “开拓精神”与“学术卓越” 相结合的山顶学府。</p><p class="ql-block">SFU始建于1965年,提供超过100个本科专业和超过50个研究生专业。其课程涵盖应用科学、人文、商科、传播、艺术与技术、教育、环境、健康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所领先的大学,SFU的办学宗旨是通过将创新教育、尖端研究和深远的社会参与动态整合,积极与世界互动。现有在校生3.7万,其中3.2万本科生,5千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SFU本拿比主校区的核心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师阿瑟·埃里克森设计的一组宏伟的混凝土建筑群,通过纵横交错的廊道和广场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依山而建,呈现独特的阶梯式布局,不同区域的楼层数有所变化,主体部分约为五至六层。</p> <p class="ql-block">师生或走楼梯或乘坐电梯上教室上课。</p> <p class="ql-block">浅水池如镜,倒映着SFU灰白色调的现代建筑与空中连廊。石板小径静卧水面,连接两岸修剪整齐的草坪与绿树。</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门菲莎大学(SFU)的奠基纪念牌,记载了该校于1963年经省立法批准建立,1965年9月正式开学。大学以加拿大西部探险家西蒙·弗雷泽命名,校址由本拿比市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捐赠。校园由获奖建筑师埃里克森-梅西设计,首批2500名学生于文理、教育、科学学院开启学习。</p> <p class="ql-block">回望SFU主校区图书馆,那座由混凝土与玻璃构筑的现代殿堂在阴郁天空下更显庄重。茂盛的藤蔓为冷峻的建筑立面染上一抹自然的暖色,仿佛知识本身在砖石间生根发芽。空中连廊如纽带般从教学楼延伸至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秋色渐浓,SFU校园里那些粗犷的混凝土建筑披上了季节的新装。</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棵大树已经迫不及待地换上了秋装。</p> <p class="ql-block">墙体的叶片染上了深浅不一的金黄与赭红,在灰白建筑的映衬下格外热烈。阴天更添宁静,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富有学术气息的校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从图书馆拾阶而下,是公共汽车上落站,有144路、145路及R5区间快车直达SFU主校区。</p> <p class="ql-block">阴天云层下,背包行人在站台等候,站台散落物品,宁静日常。红色STOP标志与路面标线构成安全指引,绿树成荫,勾勒出宁静而生态的校园周边。</p> <p class="ql-block">离校多年,山脚下的家与山巅的图书馆不过咫尺之遥。每当我望向窗外,那条延伸的马路与层林尽染的秋色,总会让我想起,我的青春、我的锚点,仍安然地矗立在那片云端书海之中,静谧,自然,一如往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