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本次多洛米蒂、西西里岛和马耳他旅程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参观三姐妹城。</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城是马耳他最古老的城区之一,历史可追溯至骑士团统治时期(16世纪),比瓦莱塔更早成为军事与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城位于马耳他岛东部大港沿岸,与首都瓦莱塔隔海相望,其名称源于1565年成功抵御奥斯曼帝国围攻后获得的荣誉称谓:维托里奥萨:原名比尔古,是骑士团首个驻地及1570年前的马耳他都城,战后更名为“胜利之城”。森格莱阿:原名“伊思拉”,意为“半岛”,以防御工事和加德乔拉花园景观著称。科斯皮夸:原名博姆拉,意为“显赫之城”,是三城中面积最大的,以罗马天主教堂和二战幸存海防线闻名。</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存了大量中世纪堡垒、巴洛克教堂和骑士团宫殿,如圣安杰洛堡,展现了马耳他的战略地位与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姐妹城保留了完整的中世纪防御体系与街道布局,核心特征包括:<b>防御工事</b>:如维托里奥萨的圣安杰洛堡(初建于13世纪,经骑士团改建为棱堡体系)和森格莱阿的加德乔拉花园碉堡,部分遗迹保留1565年战役弹痕。<b>宗教建筑:</b>包括维托里奥萨的圣劳伦斯教堂(骑士团首座修道院教堂,藏有1657年战利品十字架)和科斯皮夸的罗马天主教堂(以波利多罗·维尼齐亚诺的壁画闻名)。<b>城市风貌:</b>狭窄石砌巷道、土黄色石灰岩建筑(马耳他法定色调),以及港口传统渔船停泊场景,体现地中海城镇肌理。</p> <p class="ql-block">作为马耳他骑士团文化的发源地,三姐妹城承载了:<b>战略意义:</b>1565年大围攻中,三城协同防御,阻止奥斯曼帝国西进,巩固了地中海基督教防线。<b>文化遗产:</b>1998年圣安杰洛堡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整体作为“三姐妹城”古城群,是地中海防御建筑的活体博物馆和天主教传播枢纽。</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乘传统贡多拉小船往返瓦莱塔,欣赏海港全景,或漫步古城感受地中海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马尔萨什洛克渔村是马耳他东南部的一座著名渔村,以色彩鲜艳的渔船和丰富的海鲜市场闻名。 </p> <p class="ql-block">该渔村位于马耳他岛东南部,是马耳他三大海港之一,港口停泊着红、黄、蓝三色相间的传统渔船(称为“鲁祖”),形成独特的地标景观。 </p> <p class="ql-block">彩色渔船:港口内停泊着数百艘装饰着“荷鲁斯之眼”图案的彩色渔船,这些传统渔船被称为“鲁祖”,是地中海的标志性景观。 </p><p class="ql-block">教堂与港口:教堂与港口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建筑与自然结合的景象。 </p> <p class="ql-block">位于马萨什洛克渔村附近的圣彼得海湾,是马耳他最美丽、迷人的天然游泳池之一。这儿的水清澈如蓝水晶,配上蓝天,美得令人叹为观止。池边有大片较平的岩石,更是一个享受日光浴的好地方。假如您是一个潜水爱好者,这里可以满足您对潜水的所有期待。</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是马耳他共和国首都,全国最大海港,位于全国5个岛屿中最大的马耳他岛的东北端马耳他湾的一个狭长半岛上,地处地中海中部。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约0.7万。 瓦莱塔是欧、亚、非海运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安静恬适,听不到大城市的喧嚣,也没有大工业的烟尘,污染程度低,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社会秩序良好,旅游费用低廉。这里春天来得早,当欧洲还处在千里冰封的严冬季节时,瓦莱塔已是春暖花开、阳光和煦,许多欧洲人特意赶来过冬。夏日时节,晴空万里,海风徐徐,并无酷夏,加上海水清澈、沙滩松软,是游泳泛舟、日光浴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旧薄荷街位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古城中,是一条极具特色的老街,以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和历史底蕴著称。</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的建筑多采用当地特有的石灰岩建造,呈现出温暖的蜂蜜色调。彩色悬窗阳台是这条街的标志性元素,为古街增添了生动色彩。 </p> <p class="ql-block">旧薄荷街曾是骑士团时期铸造硬币的工厂所在地,因此得名“mint”(薄荷),反映了其与铸币历史的关联。街道尽头矗立着巴洛克风格的圆顶教堂,与蓝天碧海相映成趣。 </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总理府所在地,曾经是葡萄牙骑士团驻地。据说,马耳他总理就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议会办公楼。窗户的设计独具匠心,据说,是当地为了防晒所作的特殊处理,这个窗户不会有直射的太阳晒进房间,但不妨碍日常通风。</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入城门门口的喷泉,三个美男鱼。</p> <p class="ql-block">正在修缮中的瓦莱塔露天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原来小礼拜堂,如今是马耳他证券交易所。</p> <p class="ql-block">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马耳他可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最爱之地之一。而且,这个国家也是欧洲为数不多的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之一(除了英国和爱尔兰)。这里也是女王曾经下榻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经下榻的酒店——Hotel Phoenicia 腓尼基酒店。</p> <p class="ql-block">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在Hotel Phoenicia 腓尼基酒店享用下午茶。</p> <p class="ql-block">园内陈列爱因斯坦、丘吉尔等名人雕像及新古典主义风格神庙建筑 ,每日中午12点延续鸣放传统礼炮的仪式。该景点通过免费城市电梯连接港口区域,现为瓦莱塔规模最大的城市花园群核心部分 。</p> <p class="ql-block">巴拉卡花园是马耳他首都瓦莱塔东南角的历史景观公园,始建于1661年,原为圣约翰骑士团的私人花园与防御要塞组成部分 。花园占据大港上方高地,设有观景平台可俯瞰三姐妹城全景与瓦莱塔大港防波堤景观 ,保留有16世纪礼炮台遗迹与记载历史的纪念石板。</p> <p class="ql-block">在巴拉卡公园眺望三姐妹城。</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主体结构保留17世纪军事要塞特征,围墙采用马耳他特有的 Globigerina 石灰岩砌筑 。观景台护栏装饰骑士团时期的纹章浮雕,东部拱廊镶嵌记录花园历次修缮工程的铜质铭牌 。地下层保留着连接圣埃尔莫堡垒的密道入口(现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观景平台:360度环形观景台正对圣安吉洛堡,可同时观测大港船舶动态与三姐妹城中世纪城墙 。傍晚时段因观赏日落景观被游客评为“最佳摄影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炮台遗址:保留11门青铜礼炮,其中4门为16世纪原件,炮台围墙镶嵌记录1565年马耳他之围战役的大理石铭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设施:中心位置设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神庙,周边分布爱因斯坦、丘吉尔雕像及鲍尔爵士纪念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植被景观:采用地中海式园艺设计,主要种植夹竹桃、橄榄树与本土耐旱灌木,配合几何形修剪绿篱 。</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我们在酒店附近的海边享用海鲜晚餐。</p> <p class="ql-block">当暮色给这座古城披上灰蓝外衣,忽然让我懂了为何马耳他被称为欧洲的后花园——这里也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只等一阵风就抖落满地星光。</p> <p class="ql-block">在瓦莱塔,时间变得黏稠,可以猫在咖啡店聆听钢琴的慢奏,让风从耳畔吹过几千年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蓝湖的水、薄荷街的风、迪纳姆的斑驳,都成了我们此行跳动的蓝色基因和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虽小,但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每一个马耳他人都是这些故事的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在马耳他我们看到了他们城市里的外卖小哥。穿着打扮和交通工具都与中国外卖小哥相差无几。据导游小刘介绍,当地的外卖小哥起源于疫情期间。因为封控等原因,百姓无法出门,于是外卖小哥应运而生。而据导游说,马耳他的封控仅仅半年就放开了,因为有太多的游客要到此地旅游、休假。作为马耳他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收入是他们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到当地时间今天下午六点半,我们此次出游的全部行程圆满结束。明天上午我们离开马耳他前往法兰克福转机回沪。</p> <p class="ql-block">这次旅行,让我带回的不仅仅是满满的回忆和照片,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心态。(图前排右一为臻侣行领队李总)感谢臻侣行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也非常感谢此行地接导游孔导、付导和刘导,欢迎这几位地接导游回国来上海再聚。当然,更感谢队友们对我美篇创作的围观分享与鼎力相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