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伊犁师范大学新晋硕士生导师培训会</h3> <h1> 秋日的伊宁天高云淡,2025年9月20日上午10时30分,伊犁师范大学紫德会议厅内座无虚席。作为来自南京市的援疆教师,我与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唐山丽校长等新晋硕士生导师一同,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参加了学校举办的2025年新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会。</h1> <h1> 当收到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书时,我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动。这份聘书不仅是对我个人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江苏援疆教师群体的肯定。从长江之滨到伊犁河谷,跨越近4000公里的距离,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到新疆,而今又多了一个崭新的身份——硕士生导师。</h1> <h1> 坐在会议厅中,我环顾四周,看到了许多同样满怀期待的面孔。他们中有来自高校的资深教授,有来自中学教学一线的名师,还有像我一样从全国各地来到伊犁的援疆教师。虽然背景各异,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新疆研究生培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h1> <h1> 培训会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党委常委、副校长主持会议时强调,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这番话让我深感责任重大。</h1> <h1> 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合比亚提·斯德合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当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的讲话高屋建瓴,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我们新晋导师提出了明确要求。</h1> <h1> 最令人激动的环节是颁发聘书。当我从校领导手中接过鲜红的聘书时,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份聘书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新晋导师都与我一样,内心充满了培养优秀人才的决心。</h1> <h5> <font color="#b06fbb">校内导师领取聘书</font> <font color="#b06fbb">校外导师领取聘书</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唐山丽领取聘书</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伊犁州教育局、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援疆教师孙西洋领取聘书</font></h5> <h1> 合影留念时,我们身着正装,面带微笑,将这一重要时刻永久定格。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我们成为硕士生导师的起点,也预示着我们教育生涯新篇章的开启。</h1> <h1> 培训会的第二阶段是专题讲座,三位专家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h1> <h1> 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王庆华教授从“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路径”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导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他提出,优秀导师应当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高超的指导艺术、高尚的师德师风和持续的学习能力。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硕士生导师,我们需要不断自我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h1> <h1>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维教授围绕“提升职业素养,争做卓越导师”这一主题,结合自己多年的导师经验,分享了宝贵的心得体会。他强调,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张教授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导师的幸福感来自于学生的成长与成就。”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工作的真谛。</h1> <h1> 研究生处副处长高百俊教授对《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的解读,让我们明确了导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他的讲解,我了解到学校对导师考核、激励和退出的具体规定,这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h1> <h1>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参加此次培训会让我有了更多维度的思考。</h1> <h1> 东西部教育协作不仅是资源上的支持,更是理念上的交融。我从南京来到伊犁,带来了东部地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深入了解了新疆教育的特色和需求。这种双向交流、互学互鉴的过程,让我不断拓展教育视野,提升育人能力。</h1> <h1> 硕士生导师的新身份,为我提供了更深层次参与新疆教育发展的平台。我将能够通过指导研究生,更系统地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更深入地研究新疆教育实际问题,为当地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教育人才。</h1> <h1>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中学教师到硕士生导师,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更是要求的变化。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生指导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才能不负这一重要使命。</h1> <h1> 培训会结束了,但我们的导师之路才刚刚开始。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不断回味培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h1> <h1> 首先,我需要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明确作为硕士生导师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包括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深入了解伊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机制等。</h1> <h1> 其次,我将结合新疆实际,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研究生指导模式。新疆教育有着独特的区域特色和多元文化背景,作为导师,我需要尊重这种多样性,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地方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h1> <h1> 最后,我希望能够成为东西部教育交流的桥梁。利用自身双重身份的优势,促进伊犁师范大学与东部高校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学习交流机会,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h1> <h1> 此次培训会是我援疆生涯中又一个难忘的时刻。从南京到伊犁,从中学教师到硕士生导师,变的是身份和岗位,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和热忱。</h1> <h1> 感谢伊犁师范大学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感谢培训会组织者的精心安排,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所有相遇的教育同仁,你们的专业精神和育人情怀让我深受感染。</h1> <h1>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爱、学校放心、社会认可的优秀导师,为新疆研究生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h1> <h1> 相信通过我们新晋导师的努力,伊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成果,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我,也将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教育援疆的新篇章。</h1> <h1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南京援疆教师孙西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