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拔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本该是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净土,而9月19日却被一场所谓的“艺术表演”灼出了伤痕。当烟花的彩色粉末洒落在高原冻土上时,那位自称要展现“龙与生生不息”的艺术家蔡国强先生或许不知道,他正在撕裂一道难以愈合的生态伤口。高原生态的脆弱性,远远超乎坐在工作室里的艺术家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官方回应的“三大保障措施”,在高原生态规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p><p class="ql-block"> 所谓“可降解材料”在海拔4000米以上近乎伪命题。高原的低温缺氧环境让降解过程延缓数年,那些散落的锶、钡、铜等金属化合物将随着融雪渗入江河源头——这些正是亚洲水塔的生命线。我们曾在高原溪流中检测到十年前的烟花残留物,这个事实让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声称“驱赶野生动物”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爆破声中山洞里瑟瑟发抖的鼠兔,惊飞途中撞上山岩的雪雀,这些生命不会出现在精心剪辑的宣传片里。2018年科考记录显示,一次高原爆破活动导致方圆五公里内岩羊种群整季迁徙失败,新生羔羊成活率下降40%——这才是烟花绽放时沉默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痛心的是所谓“翻土修复”。高原草甸的根系网络是千年演化的奇迹,人工翻动土壤无异于用推土机修复蛛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专家康教授曾说:“在这里,最好的保护就是不要留下任何痕迹。”</p><p class="ql-block">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生态破坏竟由户外品牌主导。当“无痕山野”的准则被商业营销碾碎,当敬畏自然变成征服自然的表演,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最后的净土,更是户外运动最珍贵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那些真正守护生生不息的人,正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做着相反的事:青海的巡护员连续二十年弯腰捡拾游客遗落的烟头,西藏的生态研究员用十年时间才让0.5亩的退化草甸恢复生机。他们的手上沾着泥土,心里装着千秋,却从不需要烟花来证明什么。</p><p class="ql-block"> 喜马拉雅不需要转瞬即逝的烟花璀璨,它需要的是我们放下虚荣与傲慢,学会用最沉默的方式仰望这片最后的净土。艺术永远不应该成为破坏的借口,因为真正的美从来不需要以伤害为代价。</p><p class="ql-block"> 此刻,高原的风还在吹拂,但某些伤口可能永远无法愈合。如果我们连最后的净土都不能守护,还有什么资格谈论艺术与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