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到最后,就是一个知觉运动

宇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极拳练到最后,就是一个知觉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有人练太极拳总觉得越练越玄,越练越复杂,其实终极境界是把拳练成一种“知觉运动”,不用脑子费劲想下一个动作该怎么做,身体自己就“知道”怎么动才对。就和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学的时候,你得全神贯注盯着车把,脑子里不停琢磨“要倒了,赶紧往左调调”“歪了,往右回点”,这就是靠“心意”指挥身体,一举一动都得靠思想控制;可等你骑熟了,哪怕边骑车边跟人聊天,也不用想平衡的事儿,身体自然而然就稳了,这种不用刻意想的本能反应,就是“神意”在起作用,身体自己能感知到该怎么调整。练太极也是一个道理,谁都得从“用心想”的“心意”阶段开始,一步一步才能摸到“身体自己有感觉”的“神意”阶段,没有捷径可走。</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些所谓的“大师”总跟初学者说“别想那么多,傻傻练就行”,这话对他们自己可能没错,毕竟他们早就到了“神意”的层次,动作都成本能了;可对刚入门的人来说,这话简直是坑人。就像学开车,你能让刚进驾校的新手“啥都别想,直接开上路”吗?肯定不行,新手必须先学挂挡、踩刹车、看后视镜,把这些规矩刻在脑子里,才能慢慢熟练。练太极也一样,该走的过程一步都不能省,刚开始就得用心琢磨,不能稀里糊涂瞎练。那初学者到底该怎么练?首先得把道理弄明白,比如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劲儿得从哪儿发、往哪儿走;然后就按规矩来,用“心意”指挥着身体,让每一个动作都符合要求,别图快也别贪多;等练到不用刻意想规矩,抬手投足都能自然合规矩的时候,就等于跳出了“心意”的束缚,慢慢摸到“神意”的边儿了。</p><p class="ql-block">刚开始练的时候,拳架标不标准很重要,它能帮你建立正确的身体感觉,可要是天天死抠“手得抬多高”“脚得开多少度”,那就走偏了。太极真正追求的是内在的平衡感,是身体自己能随时调整状态的能力,等这种能力练出来了,你就会发现,外在的动作标准反而没那么重要了。</p><p class="ql-block">等练到高级阶段,你还会有个特别的感觉,身体里像有股水流在动,这就是常说的“内气”。比如抬手的时候,不是你用劲把胳膊举起来,而是那股“水流”推着胳膊往上走;收回来的时候,也不是你刻意往回拽,是“水流”把胳膊带回来的。到那时候,就不是你在“打”拳了,更像是拳在“带着”你动,你只需要跟着身体里那股“水流”的节奏走就行。</p><p class="ql-block">说到底,练太极核心就是“练意不练力”,练的是意识对身体的感知和控制,不是比谁的力气大,把这点想明白,才能真正往太极的精髓上靠。刚才把太极拳从入门到终极境界的修炼逻辑说清楚了,其实这个过程里,站桩是特别关键的基础训练,能帮你更快培养身体知觉。</p><p class="ql-block">太极拳练的是“觉知”,生的是“灵慧”,出的是“良知良能”,修的是“自性”,是“知己”功夫。</p><p class="ql-block">因此,太极运动是“知觉运动”,和一般的肢体运动天壤之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