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happy~

<p class="ql-block">  在投射性认同和相伴随的内摄性认同中,家庭成员间进行着无意识沟通。在性格上相互投射性认同的复杂原型就是,在孩子出生前存在于丈夫和妻子间的互动。然后,这个原型的不同方面就无意识地分布到孩子们中去了。通过投射性认同,每个孩子都与父母和同胞们进行无意识的交流,从而形成了性格中的某些部分,几乎每个孩子都刻着父母的烙印。而通过内摄性认同,孩子吸收了父母伴侣关系及父母中某一方的某些特质,从而构成自己独特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婚姻,是种彼此承诺的关系,包括身体上的亲近、满足彼此的需要,并给对方身份认同,也回应着婴儿-母亲关系。对成人而言,婚姻提供了一次修复人格结构的机会,个体原始被压抑的部分自体会在意识层面得到表达和解决。一个健康的婚姻,为配偶双方都提供了成长机会,双方个体性格分裂的部分都能得到治愈。但在不那么健康的婚姻中,这种分裂反而被确认和强化。妻子被压抑的部分投射到丈夫身上,认定是他具有的,而不是自己的。而丈夫又有"价"接受到,认同了妻子的投射,从而确认了这个压抑的部分。同时,丈夫也会将自体被压抑的部分投射到妻子身上,妻子同样也会认同这个投射,因为某种程度上,她也具有这个“价”。夫妻的无意识客体关系在无意识层面是非常匹配的,他们保持着婚姻同盟关系,从而保护每个个体的防御结构。婚姻的特征就是一个包含了意识、无意识的独特的客体关系系统。</p><p class="ql-block"> 当这对夫妻有了孩子,未修复的自我以及婚姻客体关系系统中被压抑的部分客体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抵抗潜在的威胁,保持婚姻稳定,也就是确保这个新家庭的稳定。远在俄狄浦斯期之前,这种威胁主要以原始性母性贯注的形式出现。婴儿在婴儿-母亲关系中的焦虑会导致防御性投射性认同,这种投射性认同是试图容纳的,而这种投射性认同也会被婚姻关系影响,或者进入到婚姻关系中。此外,对父母共有的孩子,母亲和父亲各自都会产生某种幻想和期望。这些幻想是他们分享的无意识客体关系的产物,也是反映他们原生家庭经历,并混合各自人格的婚姻联合人格的结果。然后,这个孩子就被看做配偶或者自体中让人恨或爱的部分,就像孩子祖父母身上的那些让人恨或爱的部分一样。这个让人恨或爱的部分会保持在父母感受中还是被投向孩子,这取决于被压抑的自我或客体是否已被投射。</p><p class="ql-block"> 后来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后续出生的孩子们将会让婚姻受到一次次挑战。每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孩子们在与父母及同胞们的互动作用累积下,都会形成各自的精神架构,孩子们的人格也渐渐形成,而这些精神结构则取决于孩子们对父母的投射是认同还是排斥。以及对应形成的某种体质和价。津纳和夏皮罗曾说过:"通过接受所投射的内容,投射性认同会导致可信而持久的结构改变。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家庭互动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下面就是一个关于家庭互动如何影响孩子个性(不仅是孩子出生最初几年的个性,还延续到了成人后的个性)发展的例子,这是由原生家庭的经历所决定的。</p>